撰文/David
排版/
审核/费伊
发布近1年,各大高校对它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转变,今年3月发布禁令的牛剑等世界顶级名校也在近期解除了禁令,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
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放科研人员的劳动力,与其直接禁止不如教大家更合规范地使用这个工具。
图源:网络
最近笔者需要为一项新的工作撰写论文,因而发掘了在协助撰写论文方面的一些新功能和优势。
笔者之前已经向大家介绍过在申请留学和协助申请博士方面的优秀表现,那么今天笔者将会给大家详细介绍是如何协助我更高效地撰写论文以及使用辅助撰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注意:本文讨论的是如何使用辅助撰写论文,利用直接撰写论文属于学术造假,本文坚决抵制学术造假行为。
可以从哪些方面辅助撰写论文
01
助力阅读文献
相信很多小伙伴在最初阅读英文文献的时候都会遇到读了半天读不懂或者是读完就忘的情况。在之前也涌现过一些比较优秀的文献翻译软件,导入PDF文件后便可实时翻译。
然而该类软件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准确翻译文献当中的内容,并且一些单词在翻译成中文过后造成语法和用词混乱,会让同学们读完后更加一头雾水。
另外,此前的一些优秀翻译软件有的下架,有的也从开源变为会员制度,这给一些学术小白在使用的时候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笔者在此次撰写论文的时候也特意使用一篇文献作为样例,尝试用对其进行翻译,并为我提炼出该段落的主要意思,笔者发现在这一方面有着较为强大的功能。
以下这张图是笔者从某文献当中复制过来的一段文字,让为我翻译和总结该段话的内容。通过对比英文原文,笔者发现非常准确地为我用学术语言翻译了英文原文,并且尝试用大白话让我尽可能理解内容。
笔者向提问的内容
图源:作者
给予笔者的回答
图源:作者
有的论文采用PDF格式,所以断行处可能较多,而此时使用普通的翻译软件则需要手动删除空行之后才能让翻译准确。并不需要删除空行,便可直接为使用者提供最终的翻译版本和释义,可谓是非常强大了。
02
帮助整理思路
在科研过程中,我们在阅读完大量文献后总是会有一些奇思妙想,然而很多时候却很难理顺其中的逻辑使之成为可行的idea,这也同样是困扰笔者的一个方面。
因此笔者在本次撰写论文的时候就尝试使用来帮助理清思路,具体如下图。
笔者提出的问题与相对应的回答
图源:作者
笔者随机想到了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两种数据,并询问能否利用这两种数据来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该问题已被前人探究可行,只是用来测试),显然可以很好地理解我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恰好是完成这一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最后,还向我询问了一些问题,帮助我更好地思考项目的科学意义。
虽然该问题是笔者随机提出的一个问题用来测试的表现,但是依然给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回答。笔者并没有用过多的样本来尝试完成这项工作,这仅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协助大家更好完成论文和项目。
03
助力代码
处理代码问题一直是的强项。在没有之前,笔者也是通过查阅CSDN、等网站来慢慢debug,让代码跑通。但是有了之后,一切似乎变得简单了起来。
很多时候笔者只需要输入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便可提供一份样例代码。下图是笔者向提问经典时间序列分析方法Mann-检验的样例。
笔者向询问实现功能的代码
图源:作者
不难发现,同样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并且将任务进行了简化,直接为笔者提供了一个非官方的,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还可以为大家的代码debug,或者提升代码运行效率,提升代码整洁度等。可以说在代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笔者目前最受震撼的,同样也是最常用的功能。
笔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时候也不一定会输出完全正确的代码,部分代码也会存在小错误。
所以大家如果想要熟练运用真正提升工作效率,还是需要自身对代码语言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有的辅助才能事半功倍。
04
助力论文语言表达
不仅能够帮助使用者阅读和翻译已有文本,还能够帮助使用者根据不同风格来润色文本并进行对应语法检查。
其中最令笔者折服的就是根据不同写作风格来切换文本,笔者也是随手找了一篇文章当中的一段话,并用来进行对应风格的翻译。
从下面这两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可以根据我为其指定的风格进行润色,并且还根据我的要求对全文的时态进行调整,这是目前其它大部分的翻译软件所不具备的功能。
图源:作者
除此之外,我还尝试让对我的文本进行深度润色,增强文本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下图也展示了的出色表现。
图源:作者
如何正确使用辅助自己写论文
虽然强大,但是目前学术圈对于如何使用做学术仍然有较大的争议,并且许多杂志社和公司也推出了检测生成文本的功能,滥用或者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学术不端甚至学术造假。
因此,如何正确使用辅助自己撰写论文是每一位使用者所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01
不要过度相信所生成的内容
毕竟是机器,很多时候在面对它所不知道的问题时可能会胡言乱语。笔者的导师曾经测试让写一段自己的简要介绍用于宣传海报,结果生成的内容质量非常低,甚至写错了导师的博士毕业学校和后续的工作单位。
并且笔者经常会和课题组内的其他成员一起讨论的使用心得,大家都会发现在面对创造性的问题时表现很差。
因此,当面对一个不太懂的问题时,笔者建议大家不要直接使用并且相信所生成的内容,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查阅书籍或者其他渠道的资料,当知识到达一定储备后再借助。
总而言之,无法帮助你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完成从0到1的建构。
02
强于才能更好使用
很多学者也对做了实验,他们发现当使用者给尽可能详细并且专业的指令时才会表现更好。这与笔者的体验感受是一致的。
笔者在让生成代码的时候,会尽可能详细地提供信息,并且告知一些可能用到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能为我省去大量查找细节代码的时间,从而达到我的要求,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戏称是我的秘书。
并且结合第一条的内容,大家也会发现如果使用者无法在提问的领域强于,那么可能会被其假消息所迷惑,从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当我们想要让辅助我们撰写论文时,提问人要对论文的内容、框架、逻辑和结构非常清晰,这样才能让更好地帮助我们。
03
不要过度依赖
虽然笔者在前文也举例可以使用辅助阅读文献、翻译文献等,但毕竟无法完全代替人脑,如果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相对应的能力退化,从而被彻底取代。
以阅读英文文章为例,不少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都会反应在最初接触英文文献的时候难以读懂,并且读完就忘,读一篇文章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
图源:
然而,如果在最初的科研训练阶段就依赖,那么很有可能到后期依旧无法独立阅读英文论文,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对越发依赖,最终被取代。
英文写作也是如此,可以在文本接近成形的时候给大家“临门一脚”的帮助,但绝不可能从0开始。
笔者也建议大家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需要培养一项技能的阶段不要过度使用,先尝试独立完成,在完全熟练之后再尝试提高效率。
总而言之,更像是科技发展所带给我们的双刃剑。如果正确地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花更多的时间在探索未知的事物。然而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我们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弱化,从而逐渐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
笔者今天的帖子旨在为各位小伙伴们提供一个提高效率的途径,希望大家都能正确使用让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更加美好。
David
作者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拟录取
扫码添加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