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取代律师?
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主要参考互联网企业年度发展数据,评的横空出世,“惹怒”了律师行业。“十个会被取代的岗位”“抢了谁的饭碗”类似标题的文章满天飞,“律师”无一幸免的出现在了每一篇文章里。真的能取代律师吗?关于这个问题我集中花了一天的时间来测试。
首先我们看看自己给出的答案:
“不能完全取代律师”没想到他如此谦逊,于是我继续问:
追问过程中承认了自己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但始终坚称无法完全取代律师角色,这在我后续的测试中也证实了目前技术确实距离独立完成律师工作还很遥远,取代律师更是不可能。
举个例子感受一下,我问:
就像是一个简单的问答机器,粗略列举了解决途径,并没有为我提供实质性的法律服务内容,于是我直接要求他帮我写一份起诉状:
直接了当告诉我他写不了起诉状,仅仅告知了基于上述事实的起诉状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很显然这个回答是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的。
我在问题中挖了三个“坑”,我们来看看的表现。
第一坑,小王签订合同时是不满五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起诉时是不满十岁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了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似乎完全忽略了这个送分题。
在民事行为能力上,我进一步提示了他:
有趣的是,他立刻推翻了之前的说法,可以见得并不能保证给出正确的答案,他需要我们不断反馈并在我们提供的信息上进行训练才能让输出的答案与我们的指令保持基本一致,这对于本身就缺乏法律知识的人来说是比较难适用的。
第二坑,年化利率50%远超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在法律面前并不受保护的年化利率却被当作数学题来解答了,也许他强大的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比较擅长解题,但律师的生涯里选项固定、答案固定的问题太少了,目前来看给出的答案不太令人满意。
第三坑,诉讼时效已经过了,《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尽管我已经充分提醒了诉讼时效,依然没能识别到问题所在。虽然能快速从大数据中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规律,但就具体案件无法简单代入适用。
我尝试在要求写一份起诉状时向他提供了更准确详尽的信息,这一次反馈了我一个还算不错的答案。
本身的工作原理就是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和理解文本输入的含义,然后根据该输入生成响应,在大量文本数据上进行训练,学习自然语言的模式和结构。不可否认,收集和归纳信息的功能是很强的,写作文本、检测文本错误、生成多种格式和样式的文本、文本翻译,这将会给律师工作带来不少便利,但是的认知建立在虚拟训练文本上,没有跟实时数据库或信息连接,会导致在某些问题的回答上会出现致命性错误,看似有逻辑的表达实则为错误的信息输出,很容易误导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所以律师在处理个案中的判断能力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是现目前无法替代的。
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二片树叶,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案件,法律工作独具特殊性,我认为现目前是无法替代律师的,更何况办案还得律师调查取证、会见、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