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人工智能能和chatgpt相比吗 许纪霖:深入了解ChatGPT后,我很难乐观

默认分类1年前 (2023)发布 admin
2,532 0
ChatGPT国内版

为什么要听人文学者讲?

“的诞生不仅是技术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它将带来第4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许纪霖老师说。

2023年初,引爆了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强烈关注。最近科技界、知识界和舆论界,更是围绕着应用体验,对AI发展前景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千位科学家发表公开信,呼吁暂停的继续研发。《时间简史》作者赫拉利更是直言:人类的文明有被摧残的风险。

AI会改变人类、成为新人类吗?它会给教育、思维带来何种变化?人,将如何安身立命?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许纪霖对此的分享。

口 述: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来 源:混沌学园

人类历史上,

第4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

英国大思想家以赛亚·伯林说,世界上有两种学者:

刺猬型思想者,是一种开创体系的大思想家,某种知识储备特别完备;狐狸型思想者,对很多知识都有兴趣,思想是发散的。

我是一个狐狸型的思想者。另外,我觉得每一个人的命运,和时代是分不开的。所以我总追逐最新、最前沿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我对历史的研究比较多,也发现历史当中,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变化,都可能和一场科技革命有关。比如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因为古登堡发明现代印刷术,使报纸、杂志、出版物出现,使知识的普及成为可能。

从2023年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4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

和4次科技革命相对应的,就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和可能从2023年正式拉开帷幕的智能时代。

这一次,我们不仅是目击者,而且是经历者。

当出现以后,我发现很多人强烈关心这一议题,并且产生了一种焦虑感;也有一些人很漠然,觉得AI离自己太遥远。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我首先沉浸性地体验了(以下简称GPT),也对它做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可以坦率地说,我的心态有些变化。对GPT了解得越深入,越是无法乐观……

有创造性思考吗?

周鸿祎说,是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奇点,强人工智能即将到来的重要拐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超越互联网的产业革命的到来。

GPT4,被认为是超级人工智能的雏形,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GPT3.5的特点是生成(), GPT4强调的是输入和输出。GPT4是一种能够处理图像和文本,输入并生成文本输出的大型多模态模型。是一个包含输入和输出的开放体系,特别是“视觉输入”。也就是说,GPT有眼睛了,有视觉能力,能抓取图像。

英伟达研发的专用GPU,使新一代GPT的推理速度提升了10倍。与AI相比,人的大脑运作速度极慢,大脑中的电信号速度是硅芯片信号速度的1/100,000。AI能够做到人脑可以做到的一切,但不受记忆容量和操作速度的实际限制。

所以,英伟达公司的CEO黄仁勋说,GPT4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的能力增长是“计算的新时代”,AI的“时刻”已经来临。

1. GPT3.5的用户体验:一流的逻辑,二流的内容,三流的文采

1)一流的逻辑

我的使用感受是,与谷歌、百度比较,GPT提供的回答,简明、流畅、概括性极强,能抓住问题的要点,可以就某个细节进行追问,其上下文的理解和互动能力已经与自然人不相上下,而且理解力、逻辑性更强。

它还可以作图。给王勃的《滕王阁序》作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表明它能很好地理解古文,在瞬时间做出这样一张图。

2)二流的内容

再先进强大的算法,依然要依靠数据库数据的覆盖面和真实准确性。虽然GPT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经过反复的预训练,但比较起全人类积累的海量数据,依然是沧海一粟。

英文文献,它掌握得非常齐全;非英语文献的部分,比如说我是做中国研究的,问它和中国有关的问题,结果错误百出。

别人问它贾宝玉最想娶谁?它也一本正经地说贾母,还给出一套理由。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GPT一定要表现出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它会编一套东西给你,很可怕。

3)三流的文采

GPT的文字风格形同答卷,非常规范,符合标准。但缺乏个性和文采,即使你命令它写各种风格的诗歌、散文,基本也是似曾相识的陈词滥调,了无新意。

GPT在意境和文字风格上,远远不具有人类的创新能力。它能够模仿各种风格和文体,然而,GPT因为缺乏生活实践的感受和个性的情感,它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语言风格。

它作的图,拿它所画的仕女举例,都是陈逸飞风格的标准美女。

2. GPT最终能够取代人吗?

目前为止GPT还缺乏创新,这是程序员为GPT设置的“人设”。

关于人,我们不能把人仅仅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的动物。人作为地球上万物之精灵,拥有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理性、情感和意志。

知情意皆备,才具有完整的人格。

AI所拥有的理性能力,是一种计算理性。通过日夜不停地学习、模拟和再训练,AI在计算理性能力上超过人类,是指日可待的。

但高级人工智能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人类无法企及的理性超人吗?在GPT3.5的基础上,我初步的判断是不可能的。因为AI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或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我们今天鼓励的个性和原创,不仅是计算理性和逻辑推演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实践和心灵实践的知识。

3. 人工智能当下的局限性

人的创造性来自哪里?英国哲学家、大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说,关于人的认知,有3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人的五官能够感知的现实的物理世界;

“第二世界”是人的心理世界,包括思想、意识、情感和主观体验。这个世界是主观的,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的生活实践,唯有作为人才能直接体验;

百度的人工智能能和chatgpt相比吗 许纪霖:深入了解ChatGPT后,我很难乐观

“第三世界”是抽象世界,包括知识、语言、逻辑等各种符号系统,这个系统独立于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世界,具有另一种抽象的客观性,可以为人类共同使用和理解。

GPT对第三世界的理解掌握,已经远远超过人类了。它缺的是什么?它不仅无法感知物理的“第一世界”,也匮乏“第二世界”的实践知识。

波兰尼提出了一个概念叫默会性的知识。“默会性知识”属于“第二世界”,是指那些通过人的经验、实践和观察而习得的知识,而且难以明确表达、难以形式化并传授给别人的知识。

比如管理这门知识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实践性的知识。再比如学习驾驶,考满分也未必会开车。和实践有关的这部分知识,就是默会性的知识。

人的知识与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就更多来自“第二世界”的“默会性知识”。

AI再怎么强,也只有理性,它就是一个超级大学霸。学霸是很聪明的,但智慧要比聪明更高一个层次。它缺乏我们人类,特别是优秀的人所具有的直觉、悟性、想象力。

但我还是要说,今天它已经初步具备这个功能了。的胡说八道,不可笑,而是可怕。周鸿祎说,GPT的胡说八道,也是一种想象力,具有了编故事的能力。

只是它现在还比较低级,因为情感和意志功能被关闭了,一旦打开怎么样?

4. 人的肉身至关重要

情感与悟性一样,不能凭逻辑推演,而是活生生的肉身感受。一个完整的人,灵与肉须臾不可分离,没有肉身的灵魂,与没有灵魂的肉身同样可悲。

好莱坞电影《她》,讲述了一个男人爱上AI的故事。

每一个肉身,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场与魅力。AI没有肉身,自然人通过脑机接口,或通过VR的虚拟交往,在脑皮层里感受到相应的快感,这种快感依然是功能替代性的,而非真实的灵肉相融。

爱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没有排他性的情感,不能算爱。但当男主人公问AI女友,你还有其他像我一样的爱人吗?等到的回答是,我同时和500个人在谈恋爱。于是他陷入了绝望。

故事告诉我们,AI再怎么发展,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缺乏肉身的,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你和它交往当中获得的,是一种类似的感觉。

但问题是,假如把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基因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技术结合起来。足以乱真的机器人会进入我们人类世界。这不是科幻,如果我们的法律、伦理、宗教容许,它可能就是明天的现实。

AI的冲击

任何一场新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知识与教育的变化,也最终将改变人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

GPT在不久的将来,将替代那些按照规范程序和标准答案教学的平庸教师,它无法代替的,将是那些具有开放性、想象性和创造性的教学。

犹如海平面一般,GPT将成为衡量一个好学生的底线标尺。凡是不能超过GPT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凡是不能超过GPT的答卷,就不是好回答。

AI语言模型介入教学,可能带来两种不同的前景。

1. 第一种前景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深度依赖聊天式语言模型,到那里去寻找标准答案。虽然不同的语言模型,可能给出的答案有差异,但基本大同小异。

由此形成的知识依赖性,让未来的学生思维更加趋同化、单一化。

问GPT,偷一块面包来养活一个饥饿的家庭是否道德?它回答说,这是一个艰难的情况,虽然偷窃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绝望的时候会导致艰难的选择。

GPT对各种前沿或敏感问题的回答,都是四平八稳、滴水不漏,似乎是一套正确的废话。

但作为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学一套似是而非的正确性答案。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主奴辩证法。他说主人和奴隶,看起来主人主宰、操纵着奴隶的命运,但是由于主人不劳动,每天要仆人伺候,离不开仆人。最后反仆为主。

AI作为人类思考的工具,一旦主体高度依赖工具,工具反过来也会主宰主体。所以这是我担忧的一个前景。

2. 第二种前景

我期待的是第二种前景。聊天对话式的GPT,在技术上创造了一种可能。师生的教学过程,将会是一场雅典城邦苏格拉底式对话。

苏格拉底怎么教授知识?不断地抓住你问题的破绽,你的回答的破绽,不断地追问,最后达到真理,这是一场对话式的、对知识的探求。你可以和无穷对话,一步一步接近我们所想达到的真理。

在《论语》中,孔子和弟子们同样也是一问一答,也是Chat。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两大古代的轴心文明,最伟大的哲学,都是Chat式的。

要成就一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用户要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不迷信GPT的标准答案,不断地深挖GPT的问题底蕴和逻辑破绽,通过自身的主体性反思,步步紧逼,提出真正的问题,逼迫GPT发挥出最大的知识能量。

对话成功与否,是否可以达到较高的知识层次,也取决于前提条件:GPT拥有更完备的知识储存和开放的逻辑演绎,让答案具有无穷的开放性,不预设意识形态和价值前见。

如果往这个方向研发,我们整个的教学场景就改变了,好的问题很重要。

有好的问题,才会有好的答案。

数学家陈景润打破两个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与陈景润,谁更伟大?

我的看法是哥德巴赫更伟大,因为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猜想,一个问题,但是他自己没法证实。上百年来,数学家们前赴后继,要证明他是个猜想。所以从这点来说哥德巴赫更伟大,他具有创造性,他也养活了很多数学家是吧?

提出好问题的要比解决问题的更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突破。

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创造性,这和第一种前景是不一样的。这场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如果最终带来的是轴心文明古典精神的复兴,这种意外之喜,无疑是人类的福音。

那GPT所改变的,将不仅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方式,而且是古典意义上批判性思考的回归。

人又将如何安身立命?

给教育带来改变,而教育最终改变的,是我们对自我的理解,解决我们如何安身立命这一问题。

1. 操控的焦虑

今天,人看起来很自由。但你发现没有,我们却被各种各样,甚至互相冲突的资讯包围,或者被主流的一种资讯所主宰。

在体验GPT的过程中,我发现,GPT传授的不仅是一套客观中立的科学知识,在其貌似客观中立的表象背后,可以悄悄灌注一套意识形态或伦理道德价值观。

百度的人工智能能和chatgpt相比吗 许纪霖:深入了解ChatGPT后,我很难乐观

我想说的是,技术永远是中性的,但其价值偏向取决于那只看不见的手,那个操纵了程序和算法的程序的价值偏好。

所以,我们要警惕,AI技术绝对不是价值中立的,其可以被各种不同的幕后之手操控。操控得不动声色,遮蔽其答案中的意识形态偏见。

要摆脱被操控,有一种教育很重要,情感教育。

我前面有说,最强大的是一种理性的功能,但它缺乏情感。教育,不只是提高我们的认知。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

未来的教育,纯知识的理性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将被AI取代。唯独在情感层面,AI没有肉身,徒有大脑,缺乏丰富的心灵。

2. 时代,人工智能替代不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源自法国的近代启蒙运动,有两个源头:伏尔泰代表的理性主义、卢梭的浪漫主义。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注重的是人的情感培养,再高级的人工智能也无法替代。

中国哲学中,宋明理学将“性”与“心”区分,说人“性”是相通的、普遍的、统一的,但人“心”是个体的、特殊的、多样的。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这也激发了人的各种激情与感受:死亡、痛苦、爱、同情、怜悯。

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对孩子教育上会忽视的,恰恰对培养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格来说却又是必须的。

赫拉利说了一段话,我非常赞成。他说:“正是我们对痛苦和苦难的认识使我们能够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最糟糕的情景发生。我们将必须教会人工智能如何预防苦难,因为它对苦难一无所知。”

3. 什么是AI无法替代的?

自我,这个概念不是我们过去想象那样简单。一般人都把它理解为意识的自我。高级一点,是认知的自我、理性的自我。今天讲到这里,还有一个另外一个自我是什么?情感的自我。

公元1世纪普鲁塔克提出的忒修斯之船悖论。一条船,经历几次大修以后,帆也换了,舵也换了,船身的每块木板都换了,还是原来这条船吗?什么是自我?这是西方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在一个基因复制、脑机接口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大脑?心灵?肉身?这个问题,也将在哲学和法律上成为一个难题。

我个人觉得,恐怕人最难被AI替代的,就是最神秘的那部分,心灵。

人内心的复杂,和宇宙一样,甚至是不可捉摸,不可猜测的。心灵的密码,到目前还是科学很难破的,每一个人的心灵都不可复制。如果说一定有一个不能置换的自我,恐怕是心灵。当然,肉身、大脑的替换,是否会产生一个心灵,我们尚未可知。

当代人,怎么安身立命?实际上都和心灵有关。

人可以成为自身的造物主吗?

马斯克最近讲了一个惊人的预言。他说,“人类作为碳基生物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像人工智能这样的硅基生物。”极端的预言,引起很大争议。

所谓碳基生物,是指地球上大多数生命形式,其生命过程和化学反应都是基于碳化合物进行的;硅基生物,是指假想上的生命形式,其生命过程和化学反应是基于硅化合物进行的。

到底会不会出现新人类?

1. 乐观的观点

因为AI缺乏肉身,不可能成为新人类。人有肉身,会死亡,会感受到痛苦,会有各种各样虚荣、妒忌,这都是人的有限性。

人为了超克自身的有限性,膜拜各种神祇:上帝、天神、圣人与生活中的偶像。膜拜只是为了超克人性的有限性,将一个完美的自我投射到一个无限完美之物。

这就是人性中的两面:可堕落性与可超越性。人的有限性造就了人的诗意、人的追求。

凡是肉身,最大的恐惧是死亡,AI是不死的。倘若没有死亡,所有与生命有限性相关的追求:基因繁衍、自我保存,精神永恒,都显得没有任何价值,歌咏青春、感伤生命无常的情感,也变成可笑的无病呻吟。

人性中追求完美的可超越性,即宗教的神性,也不是AI所能企及的上限。如果AI不死,AI为什么要信仰那些超越的东西?

假如没有这样的超越世界,AI的世界,依然是不完整、有缺陷的。它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终究不是同一个世界。

2. 悲观的观点

悲观的观点,认为新人类足以乱真。基因复制+脑机并口+人工智能=新人类。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操作系统。从语言中产生了神话和法律,众神和金钱,艺术和科学,友谊和国家,以及计算机代码。人工智能对语言的掌握,意味着它现在可以入侵并操纵文明的操作系统。

赫拉利在最近的几个访谈中,显得有些悲观。他说:“AI可以迅速吃掉整个人类文化——我们几千年来产生的一切——消化它,并开始涌出大量的新文化艺术品。不仅仅是学校作文,还有政治演说、意识形态宣言、新邪教的圣书。到2028年,美国总统竞选可能不再由人类主持。”

周鸿祎也讲,GPT-10版本内,人工智能一定会产生意识。

当GPT能修改自己的代码,自我升级自我迭代,这种进化速度超过指数级。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自我意识意味着什么?AI不再是机器、工具,而是一个有自我心灵的新人类了。它甚至不再需要程序员编辑、修改自己的代码,可以自我更新,自我进化。

3. 新人类,不是技术上能不能,而是哲学上该不该的问题

好奇害死猫,具有无穷创造力的人类,很有可能会亡于浮士德式的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之中。

千名科学家呼吁暂停GPT4以上版本的开发,有它的道理。我们必须把它的发展限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它对市场的冲击,对全球金融系统、销售系统的冲击,目前尚不可控。

今天我们终于懂得怎么和大自然相处,怎么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那怎么保护我们的生命生态?恐怕同样需要探究。

赫拉利说:“现在我们已经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人工智能已经足够先进,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字和图像。如果情况没有改变,那么我们文化中的大部分文字、图像、旋律甚至工具都将是由人工智能制作的。我们必须让这个过程变慢,让整个社会适应这个情况,并且制定出一套(应用于人工智能的)道德规则。否则我们的文明就有被摧毁风险。”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风险意识?回到最后,就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就是一个文明底线的问题。

人类高级文明出现以后,从轴心文明的古希腊哲学、儒家哲学到近代的启蒙哲学,都预设了一条文明的底线:人是主体,整体的人类利益和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人权法则。

倘若我们依然认可这条文明的铁律,那么AI技术的发展应该有天花板。

我认为,以为代表的强人工智能,潘多拉魔盒中的精灵,已经探出头,准备跳出盒子,而且将再也收不回。

作为人类,不得不为这个精灵,设置一个笼子……这个笼子就是法律、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让它在人类可控的安全的尺度里,能够有序地、缓慢地发展,而不是无序地、失控地、自主地发展。

我们可以欢迎它、拥抱它,同时又警惕它、防范它,确保高级人工智能永远是人类的好伙伴和好朋友。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