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苹果复活了。
这个做法令人困惑。毕竟两年前,苹果已经宣布停产、下架,向外界传递出明确信息:这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而这次发布的新,从设计、功能、产品定位上,并没有大的改变。很难想象,它要如何逆转曾经失败的命运。
与此同时,外部的市场环境,已变得更加艰难。整个智能音箱市场,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谷歌、亚马逊,都在裁撤自己的音箱产品团队。
这样的背景下,苹果依然选择复活,坚持要在这个领域里占住一席之地,很难不令人好奇它背后的战略考量。
而等先进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的爆火,也给智能音箱产品的未来,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会是苹果第一个用上技术的产品吗?
01 的失败与重试
2017年夏天,苹果第一次发布了。
这是苹果少有地,以“追随者”的身份,发布一款全新产品。在之前,亚马逊通过Echo,成功定义了“智能音箱”这个产品品类,也一定程度上迫使谷歌和苹果跟进,开发类似功能定位的产品。
作为消费计算硬件的引领者、颠覆者,苹果不会甘心于“跟随”。
在上,苹果首次搭载了“计算音频”技术。它让能够识别、适应环境,用户只需要将它随意摆放在一堵墙边、一个角落,它就能自动将声音填充进整个房间,提供优秀的声音体验。
为了提供先进、优秀的声音体验,苹果对的“堆料”可以说不计成本。它内部搭载了7个中高音发声单元,一个低音炮,6个用于接收语音指令的麦克风,以及一颗A8芯片,用以处理音频信号。
这让成为苹果公司历史上,毛利最低的产品。
发布初期,有市场机构估算,光物料成本就高达200多美元,毛利只有40%不到,不仅远低于、iPad等苹果产品,也低于亚马逊、谷歌的同类竞品。
尽管成本居高,利润稀薄,的售价依然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上一代的定价为2699元人民币,349美元。相比之下,亚马逊Echo的价格基线在99美元,碰到优惠,能低至50美元以内,甚至有时会随亚马逊Prime会员“白送”。这让在问世初期,很快落入了竞争的不利位置。
更大的问题在于,虽然音质优秀,却不够“智能”。苹果把大部分筹码都压在了“音质”上,在至关重要的语音交互方面则相对落后。Siri能力的深度和广度,明显落后于亚马逊的Alexa和谷歌的。
技术上,对苹果有着重要意义。“计算音频”后来成为了苹果极为重要的技术资产,被用在Mac、iPad、、等几乎全系列产品上,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但在产品层面,却遭遇了一场大败。
发布一两年后,仅占美国智能音箱市场个位数的份额。为应对这一情况,2020年秋季,苹果推出了,售价仅为749元人民币,99美元,将战线拉到了竞争对手的同一水平线上。
发售后几个月,2021年春天,苹果迅速对外宣布,停产、下架,直接“废除”了这条产品线。下架的同时,苹果不忘强调,销量喜人。
事实确实如此,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发售后,苹果在智能音箱市场的占有率几乎实现了翻倍,从5%上涨到10%。
复盘的失败,不难发现,智能音箱用户的心理价位,有着明显的天花板,用户愿意购买智能音箱,但并不愿为它付出高价。
除此之外,用户选购音箱时最最看重的,依然是“智能语音功能”。在这方面相对领先的亚马逊、谷歌,成为了行业领头羊。
试图通过音频技术曲线救国的苹果,没能逆转的失败命运。
从这个角度去看,新愈发令人感到不解,因为它几乎没有做出什么改变。相比前代产品,它的设计、功能几乎毫无改进,只是新增了一个检测室内温湿度的小功能。苹果减少了新内部发声单元、麦克风的数量。这大概率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
虽然通过优化音频处理算法,新保持了与前代同样高水准的音质。但它的价格依然不低,2299人民币、299美元的价格,意味着它仍是市面上最贵的智能音箱之一。
就在新上市之时,外部的市场环境,却在变得愈发风雨飘摇。
02 “不智能”的魔咒
通过的故事不难看到,智能音箱的崛起之路,必须要“硬啃”智能。它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槛。
而智能音箱“不够智能”的魔咒,不止萦绕在苹果一家公司头上,包括谷歌、亚马逊,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智能音箱的销量、市场渗透率还在增长,但已经遇到了明显的瓶颈。
2022年全球智能音箱的市场规模约为103亿美元。作为对比,同样是在2014年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智能手表,市场规模则已达到334亿美元。另一个诞生更晚,与音箱同为音频设备的品类,真无线耳机,市场规模更是已达到500亿美元,且增速迅猛得多。
市场机构根据调研测算的“市场规模”,并不十分严谨。但从智能音箱、手表、耳机三者的差距上,依然能看出,智能音箱这个品类,整体表现乏力。
问题依然要归结于“不智能”,也就是语音助手不够好用。
当年语音助手刚刚诞生、流行时,行业喊出了“voice-first”(语音交互优先)的口号,人们曾期待它能彻底颠覆交互,成为触控的关键辅助,甚至取代触控,成为主流。各家厂商都开始押注语音交互技术,扩张团队。
事实证明,语音交互缺乏深度、精度,常出现识别指令失败的情况,反馈和交互感不够好。比如不少用户会问智能音箱一些问题,但音箱不具备理解上下文的能力,并不能形成一个连贯对话;又比如,用户命令音箱播放音乐,一时间无法想出准确的歌曲名,给出一个模糊指令,音箱就无法判断用户要放的到底是什么歌,毕竟它没有“搜索”界面。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导致音箱用户的使用率不高,发出的指令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主要是问问天气、设个倒计时这些简单交互,难以绑定需求,形成稳固的使用场景。大量音箱产品,都没能逃过“吃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