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贸发组织()在其官网上刊登了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如何影响工作就业》的文章。作者为该组织技术与物流司司长斯瑞曼( N. )。在文章中,斯瑞曼认为:“与大多数影响工作场所的技术革命一样,聊天机器人有可能带来赢家和输家,并将影响蓝领和白领工人。”文章还表示:“为了使经济收益最大化,并尽量减少对劳动者的潜在负面影响,政策制定者需要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采取行动。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需要加快步伐,为这些技术做好准备,否则就有可能更加落后。”
是由美国公司Open AI创建的供公众使用的聊天机器人。这一趋势显示,人工智能(AI)等数字技术在工作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
近日,发布了GPT技术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报告,指出GPT技术或将颠覆美国19%工作,部分高薪岗位影响更大。
这份报告还按行业细分了的影响。包括数据处理托管、出版业和证券商品合约在内的行业最有可能受颠覆。相比之下,以体力劳动著称的行业,食品服务、林业和伐木业、社会援助和食品制造业,受到的潜在影响最小。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从机械织布机到内燃机,再到第一台计算机,新技术出现总是引起人们对于被机器取代的恐慌。在1820年至1913年的两次工业革命期间,雇佣于农业部门的美国劳动力份额从70%下降到27.5%,目前不到2%。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美国研究机构2016年12月发布报告称,未来10到20年内,因人工智能技术而被替代的就业岗位数量将由当时的9%上升到4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则显示,预计到2055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将取代全球49%的工作,其中印度和中国受影响可能会最大,其中,中国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工作内容达到51%,这将对相当于3.94亿全职人力工作产生冲击。
以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就业冲击远比我们曾经想得广泛。只不过,在会计、金融、教育、医疗等各行业,人工智能并不是完全替代这些工种,而是改变过去人们的工作模式,由人类负责对技能性、创造性、灵活性要求比较高的部分,机器则利用其在速度、准确性、持续性等方面的优势来负责重复性的工作。
横空问世,让我们看到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智能,未来,一切只会规律性、规则性工作的人必将逐步淘汰,而需要创造性和人类思维的工作将会得到提升。人工智能不一定让你失业,但会用人工智能的人一定会让你失业。
不要做工具人,而要做驾驭工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