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首先借马克思指出人与机器的界限日渐模糊这一社会事实。此后第二段则重点展现了机器取代人的相关现象。因为电光火石、不知疲倦的计算能力,所以机器在很多岗位上正不断地取代人力。但是,从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机器所能取代的,只是那些重复单调的劳动力。
因此,第三段由此转向机器无法取代人的现象。亚马逊仓库中的员工,说明目前机器能做的大部分工作,人力也能完成,所以,机器暂不具备取代性。硅谷程序员的事例,恰恰说明机器程序需要由人的脑力劳动创造,这也说明机器的来源在于人类。因此,该段的总结句,说明了机器无法取代那些专精于一技之长的人的事实。由此,材料得出总结,对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表达出了乐观态度。
对此,写作时可以借鉴某些现象展开评析,并由此归纳得出,机器是冰冷的,人体是有温度的,机器的判断依赖程序,人的判断各有不同。所以,机器劳动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但写作时也需注意不能盲目乐观,而是应该意识到,这些“机”智过人的机器人往往是由那些人类智力金字塔的那群人创造出的,随着其不断迭代升级,可能我们会看到以后有些人工智能的服务比服务员更人性化,有些人的创造力可能还不如一个会写诗的程序。所以,机器在不断进化,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为自身赋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做到真正像人一样地思考,像人一样地创造。
【立意】
1.让人的个性之光照耀未来。
2.成为创新型人才,不被机器束缚。
3.无惧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警惕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写作示范
莫让机器扼住咽喉
《流浪地球2》中,神通广大的幕后黑手Moss,让人产生智能机器具有的“智商”已经超出人类,未来极有可能超出人类控制的错觉。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更强化了人类的认知。
其实,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就能很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造福人类;过于依赖,无节制地开发,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机器亦如是。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作为其产物之一因植入“高智商”的智能芯片,精密的程序设置而表现得“心灵手巧”。在一定指令指挥下,它们能够从事人类所从事的工作,而且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高惊险工作,机器人也能排出万难,顺利完成。正是有了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不仅把人类的双手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更降低了行业风险。因为彰显出这些优点,机器人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宠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就机器人的本质属性而言,它只是一种工具,没有生命气息,更不会思考。一切操作的完成是在事先设定的程序指挥下进行,它不会自动根据要求调整“劳动方式”,更不会进行自主创新。一旦条件和环境变化,它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从表面看,机器人能够“上天入地”,可以“下海捉鳖”,其本领让人望尘莫及。也正是如此,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定开始发生变化。殊不知,机器人的“思考”和“工作”都是在人的调控中完成的: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设计合适的模型;按照工作的需要,设定与之相匹配的程序。如果没有人类智力的先期付出,机器人只是一个工艺摆件,除了供世人欣赏,不会有任何的实际运用价值。
人类有聪明的大脑,会思考,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创造和发明新的科技工具为我所用。在整个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只要不丧失,高科技的工具再“聪明”,再会“思考”,也逃不出人的“五指山”。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位于机器,让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被解放的双手长时间闲置,用进废退,人类就可能沦为机器的附庸。
Moss的“伟力”并非意味着机器人的“智商”超过人类,图恒宇这一个意外就是最好的说明。追根溯源,机器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是人赋予的。智能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在智能“无所不能”的发展前景中,只要人的主体地位不缺失,智能就不可能危及人类,更不会“给人类文明画上句号”。
素材集锦
适用话题
1.科技力量、科学法则
2.人工智能、人类智慧
3.工作机会、脑力负担
4.伦理与法律、底线与选择
5.创造力与生产力、新机遇与新消费
6.逻辑理性、情感人文
7.奋斗努力、价值意义
精彩标题
1.未来已来,值得期待
2.我思故我在,莫斯何足惧
3.文心一言,改变世界
4.人类命运,人类选择
5.唯情感和思考不可替代
6.张开科技翅膀,恪守人文底线
7.秉人文之光,照科技幽途
8.智能应用“出圈”莫“出轨”
9.守正人文底线,莫让科技“狂飙”
10.AI新蓝海,人类的未来
名人金句
1.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爱因斯坦
适用话题:科技的双面性 科学的利用
2.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办不成的。——比尔·盖茨
适用话题:科技力量人类未来
3. 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波普
适用话题:科技的双面性 科学发展 合理引导
4. 很多人疯狂地陷入了循环中,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人工智能不远了。——埃隆·马斯克
适用话题:人工智能生存危机
5. 科学的使命,是要造福社会,而不是造福个人。——陶行知
适用话题:科技的价值 自我与集体
6.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
适用话题:科技与生产力 科技的好处
7.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列宁
适用话题:想象力 科技发展的必然性
8.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穷探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切幽微奥妙。——严北溟
适用话题:科研精神 探索 求知
9.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适用话题:科研精神 真理 探索
10.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居里夫人
适用话题:科技之美 乐业
11.科学属于全人类。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只有共同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凝成一股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茅以升
适用话题:科学的归属 科学的力量
12.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的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爱因斯坦
适用话题:科技的应用 科技与人文
精彩时评
1.生成型AI产品大量面市,是否会导致“电脑替代人脑”?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曹二保教授就此表示,“从历次技术创新浪潮来看,每次技术创新会淘汰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也会带来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新的就业机会。生成型AI产品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大亮点,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生成型AI技术的进步有望降低劳动者的脑力负担,同时创造出新的岗位。以生成型AI产品为例,过去的文娱产品消费者有望转变身份,成为既是消费者、又是创作者、还是传播者的多重存在。”(《证券日报》)
适用话题:科技创新劳动负担生产力 工作机遇
2. 当照相技术的普及给肖像画家造成巨大压力,有人选择弃笔从影,有人选择另起炉灶,有人则坚守绘画的阵地。结果是各种艺术流派百花齐放,艺术市场得到空前发展。就像在回答中说的一样,与其担心工作被AI取代,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会真正的主角是你。(央广网)
适用话题:科技创新选择机遇
3. 据悉,目前我国已经商业化的案例包括百度AIGC数字人主播度晓晓、百家号TTV等。另外,记者了解到,百度的AI聊天机器人ERNIE Bot有望于今年3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高培杰表示,从技术上看,国内AI聊天机器人在技术上已较为成熟,这需要依托庞大的数据库资源。未来AI产业将在科技巨头竞争中发展壮大,从市场研发到数据库支撑,AI聊天机器人将实现不断迭代。
此外,当前版本的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引发市场的争议与担忧。
高培杰认为,目前无法进行自我创新,这就导致其无法更加深入的理解逻辑思维。郑磊则表示,的技术路线与人脑学习原理有差别,可能存在因算力资源有限和算法限制造成的瓶颈。郑定向认为,最大的隐患在于数据缺乏,想获得更广泛的数据或将面临隐私安全、经济、技术等一系列难题。(《证券日报》)
适用话题:科技创新 发展局限 安全隐忧
4. 人工智能目前缺乏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梁正说,比如说人类探索新的科学原理、新的知识,是提不出来的,这是需要人去探索完了以后,放在知识库里面,它就可以很快去学习。艺术创作也是一样,貌似说人工智能现在完全可以独立创作了,但它其实所使用这些素材都是有迹可循的,它是一种组合或者是一种模拟,但是真正的行业作者会觉得“味儿不对”,感觉上不对。(中国新闻网)
适用话题:创新模仿 科技 未来
5. 今天和的这么一场对话,让我感受到AI已经发展到了一种自然语言处理能力非常强大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再精妙的智能系统。也不会完全替代拥有复杂且细腻情感的人类。尽管我们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但是我们能够进行自发自主的思考,能够基于感性、基于情感,做出一些并不十全十美的判断,而不是拘泥于理性的这种计算。这些才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一种特质。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能够拥有可以像人一样交流、相处的AI伙伴,它们也将拥有特别多的商业应用前景,但是,此刻我们不应该狂欢于它会让我们未来的生活彻底变得不同。更无须恐惧他会抢走你我的工作,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现在我们可以放下自己的手机,就去停止这样一场对自己并无实际意义的聊天。(《新京报》)
适用话题:科技未来 情感 思考
爆红,人工智能边界何在
最近,一款名为的聊天机器人彻底火出了圈。上线仅两个月,其活跃用户已突破一亿,让曾经创造无数增长奇迹的都“自愧弗如”。吟诗歌、写论文、敲代码、进行数据分析……仿佛“无所不能”,这也让很多人惊呼:“打工人的饭碗是不是保不住了?”
最让人惊叹的,是它快速高效的内容创作能力,和“高度接近于人”的语言互动模式。抛出一个问题,只需数秒,它就能整合海量互联网资源,给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回答。有人评价它“比很多真人更能听懂人话、说人话”,和以往动辄“对不起,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的“人工智障”有着天壤之别。
这也再度引发了“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广泛讨论。技术面前,人类的恐慌和焦虑清晰可见。
面对未知,面对黑箱,焦虑的产生无比正常,就像行走在看不见前路的黑暗隧道中,高度戒备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但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大可不必自惭形秽。迄今为止,虽然看似“聪慧异常”,但也有不少“硬伤”;而我们人类在文明演进中形成的智慧,更是这世界上独一份的珍贵。
在官网上,早已在“自我介绍”中坦言了自身不足:可能偶尔产生不正确的信息,可能偶尔产生有害的指示或有偏见的内容,对2021年之后的世界认知有限,并且还不具备对复杂和抽象系统的理解能力。这些不足,有些随着技术进步能迭代修复,有些则注定无法超越更无法取代人类。
的“模式化”无法取代人类的“差异化”。再“神通广大”,也只是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语言模型,其流畅对话的背后是大量文本数据,机器智能一旦被概念框架限定,就只能在既有框架内运行,有时难免落入“模式化”“套路化”的窠臼。而我们人类,生而不同,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差异性才让人类文明得以绵延、生生不息。可以写关于“童年”的文章,但我的童年里有蝉鸣、有星星、有蒲扇,你的童年里也许有糖葫芦、补习班、游戏机,这些又怎么能用固定的答案来形容呢?
的“理性化”也无法取代人类的“感性化”。人工智能的“智能”更多是一种理性能力,而人类的智能还包括价值判断、意志情感、审美情趣等非理性内容。就像在回答中所说“我不具备自主意识,我的回答不包含意见或情感”。换言之,它可以模拟杜甫的写作风格,却模拟不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它可以解出一道客观题,但无法洞悉你此刻快不快乐;它可以提供事实信息,但无法代替人类作出任何判断和选择。而这些想象力、创造力、洞察力、感受力,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标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AI势必会终结平庸。人类自然有着无可取代之处,但仅从现实的就业上来看,一些重复性高、创造性及思想性低的工作,势必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过,就像在回答中所说,与其担心工作被AI取代,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尽可能保持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的全球爆红也让我们感叹技术之强大。面对新风口,在普通人为未来忧心忡忡时,国内一些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却感到“心痒痒”。2月7日,百度公司正式官宣类项目“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但从模型的规模到效果,它与的技术仍有不小差距,这将是留待我们未来作答的一道科技创新突破难题。
最后,关于与人类的关系,自己就曾给出答案:“我不会替代人类,作为一个AI程序,我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困难和提高工作效率,但我永远无法用自己的感情去了解人类,也不能靠自己的判断去思考问题。只有真正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在那条看不见前路的黑暗隧道中,也许是给你提供光亮、指引方向的同伴,正视它、直面它、利用它,毕竟,人工智能的前缀依然是“人工”。
使用实例
比“未来”“科技发展的边界”等稍显宏大的话题,“会对学习带来何种改变”显然更令我们感兴趣。
为了测试的学术能力,有人尝试与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交流,例如对于文学常识、名词解释的掌握能力,这种一般搜索引擎都有的初级能力它肯定不在话下。请看下图↓
撰写新闻对它而言也是件非常容易的事,虽然很难说有多少可读性,但以它写新闻的速度,可能任何一名记者在抢新闻时效性上都不及它。
当然,在一部分人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有另一部分人看到了这类工具可能带来的学术风险和学术道德问题,借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就是:“可能会一本正经、逻辑自洽地输出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观点。”
那么肯定会有同学好奇了,如果让写高考作文,它能否大放异彩?
我们以2022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为例↓↓
命令输完后,对话框内的黑点开始闪烁,大约半分钟后开始生成文字。直到最后作文完成,共耗时约3分钟。
写出的文章是这样的:
前后重复、拘泥于材料、缺乏深入论证……不用拿给阅卷专家,大家对这篇作文水平高低应该也有共识。
当然,它也很有“自知之明”——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发现:能够快速生成简单的短文或条分缕析的长文,但容易泛泛而谈,遣词造句不免存在机器冰冷的“匠气”。因此,想用它一键生成高分作文是不现实的。
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说,人工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人类因其特有的价值观而区别于机器人。机器可以胜任类型写作,但绝不可能替代那些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所以,在此告诉大家:人工智能目前只能是人类的助手而非替代者,并且想要写出高分作文,还是要踏踏实实靠自己的积累与练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