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略教育探索教育方略
✦
底层逻辑一:脑科学的逻辑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一切问题都基于人脑,如果没有人脑作为基础,我们所讨论的智慧教育都是空谈。人脑是智慧的物质和生理基础,神经细胞的关联,突触连接,代表智慧的层次。目前大脑有200亿个神经细胞,这意味着它可以产生非常庞大的数据突触量。
不过,大脑很多部分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即使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大脑有一种能效模式,即只会对重要的做出反应,不重要的就不会去做,这是一种节能模式,也就是说大脑会自动判断知识的重要性。
然而,领域知识是智慧的知识基础,撇开知识谈智慧是空谈,知识是一定被需要的。
另外,思维方式是智慧的算法基础。如果把大脑的神经计算看作是计算机的一种算法,就像是既要有算理算法,又要有基础数据,所以思维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
走捷径的大脑贪恋多巴胺,将会强化效应。多巴胺效应是指脑内化学物质多巴胺的作用使人们感觉到愉悦、奖励或满足的状态。当人们做出某个行为后,大脑会释放多巴胺,提高我们对该行为的满足感,使我们倾向于重复这个行为。多巴胺会刺激我们的大脑,偷懒可以释放很多的多巴胺,所以大脑的生理本质意味着我们对是没有抵抗力的。
知识建构的过程会生成大量的突触连接,而随手可得的答案将迎合大脑的走捷径特征。大脑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为了减少热量消耗,最高效率处理问题,人类本能地会思考怎么“节能”。走捷径会分泌多巴胺,将会强化大脑的偷懒行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心理学领域也已有所证实。既然能找到,我干嘛要记住?这些走捷径的刺激产生的多巴胺将最终影响大脑的发育,最终导致知识空转。我们要避免效应。
如果我们避免了效应,如何使人得到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发展人的核心就是要在新的工具平台建构新智商。
新智慧观认为,会垫高人类群体的智慧台阶。本来我们处于一楼,突然之间不用爬楼就能到达二楼,在这种情况下,智商的台阶被垫高了,从而加快人脑和人工智能的合成智商。就像战士会穿上外骨骼,赋能自然人的体能。人工智能本身不能替代人或打败人,但是善于与人工智能合作的人将打败自然人。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的智商,而人机协同的智商可以大大超越纯生物人的智商,那么我们会选择哪一个?我相信绝大部分的教育人都会选择后者。这是教育范式重构、流程再造的逻辑起点。
底层逻辑二:知识观的演变逻辑
第一,知识的记录。通过大脑的加工,人类将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记录下来,如甲骨文、青铜器、造纸及印刷术等,这些解决了知识的记录问题。知识的记录实质上是将人类的思考变成凝固的美丽。
第二,知识的传播。知识的传播是教育的发端,从最初的私塾,到第一代学校,到第二代学校,到第三代学校,再到互联网,学校进化的本质是因为教育的需要。从知识观的角度来看,所有人类的教育社会活动就是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个体层次的智慧提升。
第三,知识的表达。技术促进知识的表达,文字、图片、视频等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表达,算法、、元宇宙等也是知识的表达。我们发现,知识表达的逻辑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对于知识的观念就产生扭转,让我们知道知识在计算机内部是可以被计算并生成表达出来的。
体现了硅基生命和硅基智慧的诞生,这个过程中没有碳,只有硅。从知识的数字化到知识的计算化,从检索时代到转化器时代,将这个过程变成了现实。大家过去认为强人工智能时代离我们还很远,但现在突然发现已经快要到来了。
因此,当知识可以被计算,我们的知识观也发生改变了。这个计算并不是通过人脑来计算的,而是通过计算机来计算。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END
本文来源:与未来教育”沙龙,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如涉及内容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关于我们/
方略教育于1998年成立于上海,深耕教育服务25年。截至目前,为教师提供的专业服务,已覆盖了全国25个省/直辖市、105个市(区/县),超过2800所学校,35000名校长,人次教师。
在素养导向下的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国家战略行动背景下,我们顺势而为,坚持科技赋能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数字孪生教师、智能教学终端、无代码课程设计系统,元宇宙实验的技术优势,覆盖区域内外学校、教育集团、教科研机构以及特色主题场馆,开展“AiTa课堂”应用服务,打破课堂孤岛,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数字教学共建共享生态圈,形成一批高质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数字化转型经验和示范场景,沉淀海量多模态的统一数据,实现基于数据的智能化精准化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