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横空出世,引发了“机器替代人工”话题的热议。如何看待生成式AI对人类工作的影响,未来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会发生什么变化?
日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报告》,通过对招聘岗位工作任务的文本分析,首次构建了各种职业的人工智能影响指数,系统挖掘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各种职业岗位需求对工作任务的描述,按照课题组构建的“基于工作任务的大语言模型影响指数”研究发现,影响指数最高的20个职业包括财务/审计/税务、翻译、银行、销售业务等;影响指数最低的20个职业包括社区/居民/家政服务、技工/操作工、烹饪/料理/食品研发、交通运输服务、物流/仓储、医院/医疗/护理等。
近五年来,大部分职业的影响指数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大部分职业在对工作任务的要求方面尚未出现对新技术的调整。换句话说,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大部分职业的内涵还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技术替代人工主要不是发生在“职业内部”,而是体现为不同职业的岗位需求的此消彼长。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多数职场人对大型语言模型类AI工具已有尝试。69%的受访者尝试使用过、文心一言等大型语言模型类AI工具,听说过但未尝试的受访者占23.3%,未听说过的仅占比7.7%。
短期来看,求职者已经在通过转向受人工智能影响程度更低的职业来规避AI的替代。但长远来看,职场人更愿意以积极的方式应对AI的挑战,通过学习AI工具使用技能来提升自我,从而在未来更好地驾驭AI来辅助自己的职业发展。
报告指出,中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生明显的适应性调整,而负向的就业替代效果已经开始显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化和广泛使用,这一替代效果呈现加强趋势。
报告认为,大语言模型在国内大规模流行虽只有半年左右,但基于过去几年的趋势判断,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劳动力市场将逐渐表现出对大语言模型技术的不良反应。而劳动力市场上诸如销售业务、财务/审计/税务、教育/培训、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行政/文秘和客服等白领职业,已开始遭遇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
面向未来,在技术革新、产业创新的发展背景下,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智能化在生产领域的广泛使用,同时应加速技术前沿涉及产业的技术采用,只有与新技术的广泛结合和在生产过程中的充分结合才能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建议,职场人需要关注新的机会,并运用数字技术为自身服务。企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力量,加速转型升级。同时,大学教育的价值也值得审视,整个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本培养或将随之发生巨大改变,以顺应数字时代的变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