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研发,于去年年底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程序,主要的作用是可以跟人对话,回答问题,根据人的需求撰写小文章甚至编写程序。 (MOSS 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智能计算机,几乎包揽了流浪地球的所有复杂任务。)
在过去几个月引起热议,原因在于其对话和生成文字的能力,按马斯克(他是的前投资人和创始人)的说法,叫scary good (厉害的吓人),不仅语句通顺,而且逻辑严密,几乎无法区分是人还是机器人的文笔,甚至很多时候比人做的还好。
在之前,AIGC(由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已经是一个热门的领域,比如通过文字描述,智能程序可以按需求作画(已经有了不少这类应用甚至小程序)和作曲。而智能程序 则早将曾经认为不可能战胜的人类围棋选手打的落花流水…
更进一步,比之前的机械的对话机器人推进了一大步,如果说siri(苹果手机自带的对话程序)是三岁智力(可能还高估了),可以说几乎是十六七岁的智力(可能还低估了),推出不久,不仅获得了千万级的用户,背后的还得到了微软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而 同样视其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匆忙间赶紧推出了自己的对话机器人服务,chat. ,但是据说效果相对而言差强人意。
和这些年来人工智能其他应用一样,底层逻辑还是基于超大的训练集+计算能力进行程序训练拟合,其训练参数达到了1750亿个参数,作为可比的标准,人脑的神经系统中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100万亿个突触,不管人脑有多么复杂,当模拟程序的参数越来越从数量级上接近于人脑基本结构单元的时候,辅助于海量的训练数据,人工智能程序越来约有真·智能的样子,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力大砖飞(动力够大,砖也可以像飞机一样起飞)…而随着用户和计算能力的逐步增加,训练程序的单位成本(当前的训练成本据说是数百万美金)越来越低,这类程序会越来越普及。
关于人工智能的乐观或悲观预测,现实越来越给出解答了,不说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在可见的未来,人工智能辅助人类已经是可见和逐步落地的过程了,而人工智能可不可能产生意识这种问题似乎越来越没有太大的意义,当一个程序能够完成越来越多的任务,甚至能基于整体目标自身生成任务和训练的时候,意识到底是什么这种问题还重要吗?
飞机发明到人类登月,之间只隔了短短六十年,而登月六十年后,人类再也没有去过月球,科技的发展总是在进步和停滞两个方向上同时出乎意料,有生之年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难以预测。在流浪地球展现的那么多未来科技中,moss (大概率基于传统计算机而不是量子计算机)似乎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补充个人对于流浪地球中几大科技树的看法:
太空电梯:当前有理论模型,但材料不行、当前探索探空的经济动力依旧不足
聚变发动机:现有基于氢同位素试验装置,聚变时间极短,整体很难正反馈输出
便携式量子计算机:能实现数个量子比特的演示,但离实用很远
自动工业机器人:已有初步应用,这正是工业4.0的目标
@原创小助手 $科大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