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饭碗”还是“造饭碗”?
“最近很热门,但是如果说它意味着机器将取代人脑,我觉得暂时不用担心。不要低估它,但也不要过分高估。”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戴新宇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戴新宇认为,目前确实可以证明机器可以实现人脑的一部分功能,帮助人类做一些事情。我们可以把看作一个虚拟数字人,它具有人类的语言功能,能够理解语言文字,生成流畅的句子。它可以帮我们写文章、编代码、回答问题、生成文案和计划书。它似乎无所不能,但是又会违背事实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它在求解需要严格逻辑推理的数学题,在面对复杂任务需要系统决策时,似乎也达不到人类专家的水平。
让许多人感到了竞争压力,那么到底是“抢饭碗”还是“造饭碗”?戴新宇认为,的强大功能确实会威胁到很多人的“饭碗”,特别是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岗位。但是,技术的发展也会“造饭碗”,无论是这类人工智能大模型本身的研发,还是其辐射效应推动其它行业的变革和发展,也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未来存在一些风险点,例如伦理问题和版权纠纷。”戴新宇分析道,这个不仅仅是机器的问题,人类社会自身也会有这些问题。当然,人类社会有道德约束,有法律的约束,有伦理的边界。对于,一方面通过研发更好的技术去约束它生成的语言和衍生出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强化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明确的技术边界约束训练它的人类专家和技术人员。目前,确实需要预防这类新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危害社会。未来,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具备了自我意识,并拥有了自我进化的能力,人类可能需要担心它不受控制。但是这还需要多长时间、能否实现都尚未可知。
戴新宇看好未来的应用前景,他预测,这波冲击,其背后的原始创新和新的技术理念所产生的衍生效应,将推动整个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江苏高校扎堆布局人工智能
南京理工大学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肖亮对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表示,基本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文进行互动的能力,可对对话机器人、搜索引擎、智能客服等起到变革性作用,并引起新一轮AI相关应用从量变到质变。
肖亮说,目前国内AI基础大模型训练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逐步兴起,包括华为、百度和阿里等。当前基础模型的规模、训练所用的算力和时间,以及语料库质量等都和有一定的差距。国内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在中文语境下具有一定的优势。
肖亮介绍道,江苏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引擎区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均开展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的研究。例如苏州大学成立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具有智语言信息智能处理及应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华为合作,共同发布“金陵·博物”细粒度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南京建设了长三角地区第一个基于国产技术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依托自主研发的华为昇腾人工智能计算芯片为核心算力引擎,已初步具备全栈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计算能力,能达到每秒4万万亿次的运算次数。江苏高校与华为、百度、阿里等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
江苏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全国第二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09万家。近10年来,我国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上升。2022年新增42.08万家,新增量同比增长18.55%。
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以16.45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排名第一。江苏、山东分别有9.44万家、9.26万家,位居前三。
从城市分布来看,广州以6.81万家排名第一。其次是深圳、上海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兢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