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别火,社交圈内的信息十之六七都是关于的文章或视频分享,人们对于这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有着无限的憧憬。人工智能是真的来了吗?它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支付行业有哪些可能的颠覆?今天就从行业逻辑上来聊聊的可能应用未来。
特点
到底是什么?这几天许多人在问这个问题。
从公开的介绍来看,这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也是一个人工智能应用。它可以学习并理解人的语言,并根据上下文,给出相应的回应。
而从更加技术层面的角度来理解的话,相比过去人们接触数据来源相对闭环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更加开放,可以基于2021年所拥有数据进行检索并回应。过去几代的GPT从1到3代,预训练数据量从约5GB上升到45TB,行业预估拥有上百甚至上千TB的训练数据量。
一个专业的AI研究者总结出了的特色:
特点(来自如图)
目前,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等任务,但是如果需要服务金融行业,成为金融科技基础驱动力的一部分时,有多少潜力能够挖掘?
产业现状
有人说,金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当下如此先进的计算机尚难以计算;也有人说,金融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资金用在正确的地方,难的是如何定义正确。作为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业务便是如此,既复杂也简单。如果要应用在金融行业,其所需要面临的问题也会很多。
专业性。金融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这其中有许多专业的原理、规则、名词。作为聊天机器人,学习并理解诸多含义丰富的名词并合理使用会是很大的困难。以支付行业著名的个人经营收款码为例,许多人无法理解何为经营,又如何定义经营,259号文执行之初,各方对此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在市场与监管的不断磨合中,才有较为明确的定义。目前只是在日常的聊天中较为正常,一旦深入到专业领域便捉襟见肘,需要服务金融,仍然有一定难度。
非公开性。金融许多信息是非公开的,也就是存在所谓的信息壁垒、信息孤岛。比如许多监管文件并不是公开的,需要各个机构负责人现场学习,而不能形成电子版本,这让人工智能在做某个服务或者决策时,容易产生误判。
模糊性。金融许多业务不是非0即1,甚至这关乎人性。在反洗钱监管中,近几年我国的监管态势从“合规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变,而风险如何判断很多时候还是看人,这就使得许多业务的边界存在模糊性。另外一方面是,反洗钱采取“双罚制”,需要背锅的人,未来或许可以学习许多的反洗钱案例、规则、黑名单,但最终需要作出一个金融决策的背后仍然是人。
此外,金融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政治性,金融规则的制定与施行在很多场景存在差异,合规在不同时间、地点、场景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2022年,人民银行曾回复银行收款码零费率合规问题,“96费改”文件的市场化定价下其实是合规的,但过去几年支付机构们可都“懂的都懂”了。
机制复杂。金融行业的运行机制非常多,甚至有些规则是相互矛盾或者前后矛盾的,比如提升便利性与加强安全保障,这就需要取中间值,或者两害取其轻,人在其中仍然取较大的决策作用。
虽然金融可能是短时间难以较快适用的领域,但这有点通人性的工具仍然是金融行业所期待的。
带来可能的颠覆与升级
当人工智能开始盛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明白,那些比较机械性的工作可能被替代。而的到来,则让一些可能需要一定创造性,辅助决策的工作更加轻松。
在大火之后,李开复在近期写了一篇文章,阐述了可能被颠覆的20个职业,客户服务、电话销售、收银员、保险理赔员、贷款审批人员、财经记者等金融相关工种赫然在列。
但其实这些工种逐渐被人工智能替代是已经在进行的事,例如银行的智能客服、数字人电话、基于大数据的保险理赔、蚂蚁310放贷模式(3分钟填申请材料,1秒钟放贷,全程0人工干预)。
大火之后,招行也用撰写了金融相关宣传稿件,这可谓是对简单的财经报道、公关宣传的一种颠覆。
此外,可以升级当下的许多金融科技服务,比如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使用自动化、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以自动化基于规则和触发驱动的重复性、高容量任务。
RPA与AI的结合是早已经开始的事,随着AI的智能水平逐渐提升,其处理的金融事务可以更加复杂,在这个领域可以更值得期待。
在服务层面,当下的无障碍、金融伦理治理、金融消保等方面,都需要更加拥有人性化特征的人工智能做好前端服务工作。
总体上来看,笔者认为在拥有重复性但又需要人性化服务,非决策性的金融业务上,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金融仍然是复杂的,需要更加专业,而不仅仅是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