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自象限,作者|罗辑
华为发布新系统成为了当红炸子鸡。
8月4日,华为在东莞松山湖总部举行了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正式发布了全新升级的 4。
除了各项应用和交互升级之外, 4最出人意料的,是挥手告别安卓、盘古大模型和系统的结合、以及近场通信技术。
有媒体报道 4将砍掉传统的AOSP(安卓开源项目)代码,不再支持安卓APK,仅支持鸿蒙内核和鸿蒙系统的应用。也就是说,从 4开始,鸿蒙系统将彻底脱离安卓生态,开始自成体系。而支撑鸿蒙这样做的,显然是自身生态的成熟。
其次是华为将盘古大模型接入了鸿蒙系统,与智慧助手小艺相结合,让小艺成为首个具备AI大模型能力的智慧助手。接入AI大模型之后,小艺不仅能和用户更好交流之外,还拥有类一样的能力,可以帮用户撰写文案、整理会议纪要、生成图像等工作。
在 4之前,大模型的应用落地以行业大模型为主,以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的商业落地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而 4将盘古大模型与手机智能助手结合,算是为通用大模型的落地找到了一个新的应用场景。
此外,余承东还专门提到了星闪功能。这是一套新的近场通信技术,主要应用电脑配件连接,智能家居、汽车协同等场景。相比常用的蓝牙技术,覆盖距离提升2倍,连接数提升10倍,功耗降低60%、传输速率提升6倍。
这三个变化,虽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词—“变革”。
过去的智能手机,从芯片、摄像头、到高刷屏和快充,再到折叠屏,竞争都主要集中硬件层面,而 4的发布将智能手机之争引向了软件层,从应用到操作系统,以操作系统为纽带,升级底层生态。
手机的下一个赛点来了,比卷硬件更困难,但也将更精彩。而华为打响了第一枪之后,压力自然也就来到了小米和OV的肩上。
将大模型装进手机里
毫无疑问,大模型是今年上半年最大的风口。
在这阵风刚开始的时候,比尔盖茨说,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重要;黄仁勋盛赞其为“AI的时刻”,阿里的张勇说“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没有人吝啬对AI大模型的赞美和期望。
但到现在为止,大模型的应用却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摧枯拉朽,将一切移动应用都重构,反而在商业化落地方面遇到了阻力。
目前,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另一个是国内百度、华为为代表的行业大模型。
行业大模型的落地相对聚焦,通用大模型的应用却相对比较复杂。可以对标的案例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对开放订阅服务的Open AI;另一个是将GPT-4融入系统中的微软。
华为这一次将盘古大模型融入到操作系统中,显然也是借鉴了微软的思路:用户只需描述需要请求,系统的就能自动执行,从整理文件、到推荐工作音乐等等内容。
比如,接入大模型之后的小艺能够更自然地和用户对话,能够帮助用户执行复杂的手机设置,能够整理记录整理会议纪要,生成文字和图片等等。这些案例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但并不妨碍我们看到生成式AI对移动终端交互方式和功能体验的改变。
事实上,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
因为在华为之外,无论是底层的芯片厂商,还是中间的手机厂商,亦或是上游的大模型企业,都在推进大模型在移动终端的落地。
今年4月份,小米任命了栾剑担任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负责人,AI大模型实验室可以调度集团资源,这是小米在大模型方向的转向投入。同月,OPPO安第斯智能云表示将和阿里云联合打造OPPO大模型基础设施。到6月份,荣耀CEO赵明也对外表示,“未来将率先将大模型引入端侧。”
终端厂商跃跃欲试的同时,大模型企业也积极在为终端落地做准备。
谷歌在5月份的年度开发者大会 I/O 2023上发布PaLM 2,其轻量级的PaLM 2版本Gecko就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运行。之后,谷歌宣布将在下一款 Pixel 机型中加入最新的 PaLM2 大模型Gecko版。
7月份,Meta在发布Llama 2之后,高通就表示将和Meta合作,在2024年推出 “手机版Llama 2”。
自此,更底层的芯片厂商开始入局。
一部手机,AI化的变革,一定是从芯片开始的。所以联发科也提到,预计在今年10月发布新的CPU天玑9300,并将加入大语言模型。
高通和联发科都认为,和基于云端的大模型相比,在智能手机等设备上运行大型语言模型的边缘云计算,不仅成本更低、性能更好、可以在断网的情况下工作,而且可以提供更个性化、更安全的AI服务。高通副总裁甚至为此表示,高通正从通信公司变成智能边缘计算公司。
所以显而易见,将大模型融入智能终端,让手机更智能,能够帮助用户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成为未来手机发展的大趋势。
当然,这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升级后的华为小艺助手
毕竟在当前的手机行业中,苹果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但在AI大模型和智能终端结合上,苹果却没有绝对领先的优势。
苹果对AI的应用一直比较谨慎。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会上,库克谈及AI时就表示,“这一技术的发展潜力显然是非常有趣的,但某些技术的加入和使用应当采取非常审慎的方式。”而到了二季度业绩会时,库克也尽量不主动提及AI。
当然,不提及AI,是谨慎,也可能是它目前确实没有什么进展。
苹果公司“专属爆料师”郭明錤就表示,苹果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方面的进展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或许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年以来,苹果也在积极补课。最近有报道,苹果从Meta挖角了不少大模型相关的研究人员,同时还在全球积极招聘大语言模型方面的工程师。我们可以在苹果官网看到,关于大语言模型相关的招聘需求已经超过了600个。
此外,还有消息称苹果已建立了自己的大语言模型框架Ajax,并将其应用在地图、siri等功能上。同时,苹果还在秘密研发类产品Apple GPT,并已在内部小范围内投入使用。库克也在三季度电话会上表示,苹果公司未来几个月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上“投入大量资金”。
显然,无论是苹果,华为、还是其他手机厂商,大模型都已经成为了智能终端的一门必修课。而在这门新的课程上,所有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对于国产手机品牌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但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还未可知。
手机端向外蔓延
大模型与智能终端的结合,是手机行业的新增长方向。而在大模型之前,智能手机其实还曾有过一个更大的增长曲线——AIoT。
从手机到AIoT是智能化不断深入,市场需求从单品的智能化向场景智能化迈进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趋势下,手机作为中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成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所有智能终端的中控。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做家电的格力想做手机,做汽车的蔚来也想做手机。
而在下游产品想要往上游跃迁的同时,手机厂商也在疯狂向下游扩张。
比如小米从2019年开始提出“All in IoT”的口号,并确立了“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OPPO 在2021年上半年将“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改为“IoT 事业群”,并将组织架构一分为三,分为“穿戴事业部(手表、手环)”、“智能显示事业部(电视)”和“音频事业部(耳机)”。之前曾在华为主导开发鸿蒙系统的王成录也表示,手机行业面临临界点,IoT是未来。
不过话虽这么说,但这两年手机厂商的IoT战略并不顺利。
8月初,有媒体报道,OPPO IoT事业群负责人李开新离职,原因可能与OPPO IoT 业务进展不佳有关。36氪报道,OPPO在今年初裁撤了电视业务。
小米IoT的收入也在下滑,据小米今年一度的财报数据,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由168亿元,同比减少13.6%。小米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和境外市场若干生活消费产品的销售减少导致。
但与OPPO折戟,和小米进展缓慢相反,物联网规模还在飞速发展。
据IDC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达到8057亿美元,与2022年相比将增长10.6%,同时IDC预计到2026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超过1万亿美元,未来三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为10.4%。
简单来说,物联网规模很大,但却不怎么赚钱。
王成录曾解释,目前loT生态发展是十分缓慢,核心原因在于操作系统的高度碎片化,这导致同一家企业生产的 IoT 设备之间连接、配网、使用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不同企业生产的不同 IoT 设备。每个 IoT 设备的系统不同、应用不同,开发者面临诸多困难,自然应用数量也就少得可怜。
华为鸿蒙系统的分布式构架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上构建的。这也让鸿蒙系统在AIoT上有天然的优势。
从开发者角度,同一款应用要在不同设备上使用,就需要针对性开发一款APP,然后与手机上的APP进行互联。比如手表有手表的OS,平板有平板的OS。而鸿蒙的分布式组件的理念,可以将应用像积木一样拆分成一个组件,面对不同的终端硬件,开发者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拼接组件,让应用适配不同的终端。
升级后的华为小艺助手
这种方式,一方面能降低开发者的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在同一个系统上构建的应用也解决了不同终端互联互通的问题。
所以在这一次开发者大会上,鸿蒙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放弃适配安卓APK。本质上这是在倒逼开发者基于鸿蒙系统开发原生的鸿蒙应用。
这一个动作,或将推动整个IoT生态的重塑,也将推进AIoT应用的发展。
寻找下一个智能终端
事实上,不仅是AIoT,当智能手机的故事告一段落之后,所有人都在寻找下一个智能终端,小米为此一头扎进了智能汽车赛道,苹果历经多年,终于发布了 pro。
但从市场开看,下一个智能终端,或许既不是汽车,也不是VR/MR,它更大的可能是一群智能终端。
所以从无论AIoT的角度,还是从全场景智能的角度,系统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底层的链接技术。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余承东开发者大会上专门提到的(星闪技术)。
是一种类似蓝牙和WiFi的近场通信技术。
需要解释的是,虽然星闪是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但却并不全是华为的技术。星闪来自于星闪联盟,是华为在被全面制裁后,联合行业机构、科研院校、芯片、手机终端、家电、通信等136家单位组成的,用来对抗美国标准的蓝牙联盟。
除了华为之外,vivo、联想、中兴、小米、OPPO、魅族、荣耀都是成员单位。因此,星闪技术的发布,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公司,而是整个行业。
之所以说,星闪技术的发布将会影响IoT行业,是因为这是万物互联的一个基础技术。
目前所有的IoT设备都是通过蓝牙、或者WiFi互相连接。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蓝牙4.0和WiFi 6的概念。但当物联网设备呈指数级增加的时候,蓝牙的连接方式就会存在一些问题。
架构示意
比如连接数量的问题。
当然,我们在聊星闪技术的时候,其实是默认了一个假设,即在未来生活场景中,智能设备的数量会呈指数级上升。
一般来说,蓝牙协议最高连接的设备数量在20个左右。因为20个设备以下,蓝牙协议有信号防碰撞机制。但当设备数量增多之后,蓝牙信号碰撞的概率就会呈非线性增长。
但蓝牙协议又有个天生的机制,就是无限重传。即只要有设备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了碰撞,这个设备就会重传,而重传之后,它的空口占用率就会进一步增加。
正常情况下,蓝牙当传输的数量达到一个拐点之后,整个蓝牙的空口就会变得非常拥塞。作为对比,星闪技术支持收发间隔协商,支持多业务并发,保证他们之间不产生冲突,以此大幅提高密集网络中的空口利用率。
这样的技术能够保证在智慧家居场景中,多设备协同的问题。毕竟未来智慧家庭不止有空调、冰箱等智慧家电,也包括窗帘、灯控、智能马桶、穿衣镜等多种产品。
从数据来看,星闪IoT在占空比上只有WiFi的5%,是蓝牙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在相同的情况下,星闪能够比当前现有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接入更多的设备,且比蓝牙接入更稳定。
目前常规情况下,蓝牙设备可容纳的设备最多不超过8台,其中主设备一台,从设备可以多台。wifi6支持最多的是256台设备同时接入。但星闪却支持4096位用户同时接入。
除此之外,星闪还具备低延时的特点。一般而言,目前蓝牙普遍的时延是80毫秒,最好的蓝牙耳机可以做到15毫秒,更新的技术WiFi 6可以做到10毫秒。但星闪的时延是20微秒,1毫秒等于1000微秒,这是两者之间的差距。
更低的时延为IoT带来更极致的体验,以及更可靠的链接。
应用场景示意
比如我们最常用的键盘和鼠标,目前稍微对体验有要求的游戏玩家,都愿意使用有线鼠标和键盘,是因为传输更快更稳定,刷新率更高,对方点击一次鼠标的时间,我方可以点击七八次,这是实实在在的优势。
而在更商业化的场景,比如车辆的主动降噪,智能车钥匙、车辆的360环视以及无线电池管理系统等等。
今年4月份,华为在发布问界M9的时候,曾推出一项名叫华为SOUND的产品,能够实现车内音频独立分区,即前后排说话,互相不打扰。其背后就需要非常高频率,低时延的近场通信技术的支持。
所以说,星闪技术的应用,并不局限在消费场景,在商业场景、比如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工厂生产线上的流程控制等等,都将因为通信技术的进步,被快速推进,并落地。
结语
总而言之,从鸿蒙系统与安卓决裂开始,从新一代近场通信技术星闪发布开始,从AI大模型接入移动终端开始,手机行业,以及围绕手机行业的AIoT就都开始了一段新的竞赛。
而在这张新的大幕拉开的同时,华为手机也在强势回归。
从IDC发布的中国2023年二季度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数据来看,前五大厂商中,只有华为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且华为出货量的增速高达76.1%。
最近,市场上关于华为新一代旗舰手机Mate 60将有望搭载麒麟最新的7nm 5G芯片的传言也沸沸扬扬。
图源IDC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OPPO和魅族刚刚放弃了芯片自研的计划,小米一头扎进了新造车的洪流中。
新的时代已经开启,但江湖已不再是那个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