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财经新势力#
太火了,以至于它的创始人都要出来呼吁大家冷静,对自家的软件程序进行降温,但效果看起来不大。
微软是背后的金主,比尔·盖茨非常赞赏这个软件产品,表示它会改变世界,堪比互联网的发明。
“人工智能现在能读能写,但还不能理解内容。等新程序可以提高办公室工作的效率……这会改变世界。”
的火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作为一款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它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期待。
但这个软件程序的背后是美国人,它在跟你“对话”的时候逻辑清晰,语言缜密,但它在价值观等层面是遵循了美国的那套,所以,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中国的软件和科技创新问题了。
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网景公司联合创始人,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Marc )曾提出“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的观点,他表示,无论是60年前持续至今的计算机革命,还是40年前微处理器的发明,以及最近20年来互联网的兴起,这些技术都是以软件为基础。软件不仅在定义整个世界,也在重构整个世界。
从亚马逊到谷歌、网飞,从到等公司,都可以说是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公司。
在马克·安德森看来,无论是互联网领域,还是零售业、金融业,包括教育、卫生和国防等领域,都在越来越多的以软件为基础。他还提出,“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扩大美国和全世界的创新型软件公司的数量。”
对于马克·安德森的意见,任正非的看法是,国产软件任重道远,尽管华为做了鸿蒙、欧拉等软件,但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
“未来软件将吞噬一切,说明未来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基础架构核心是软件。数字社会首先要终端数字化,更难的是行业终端数字化,只有行业终端数字化了,才可能建立起智能化和软件服务的基础。”
软件必须“扎到根”
华为从很早就在构建软件生态系统,任正非给员工鼓劲说要“敢于在软件领域引领世界”,但任正非也指出:
软件是个复杂系统,不仅要在理论上“捅破天”,更重要的是“扎到根”,“扎到根”比“捅破天”难。
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创新和突破?
任正非多次强调过打基础的重要性,“要让青年学者们敢于向上捅破天,走到国际最前沿,努力向下扎到根,使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成为创新的原动力。”
如果功利主义,光想着投机,学术研究泡沫化,那中国就很难出现,要知道,一直是亏钱的,它代表了一种探索、试验。
在高新技术方面,不要有“抢占”这个概念
有记者问任正非,我们在未来一轮经济周期怎样才能“抢占”高新技术的一席之地?任正非马上表示,不应该用“抢占”这个词:
首先不要有“抢占”这个概念,一抢,就泡沫化。就是踏踏实实做基础,融入世界潮流,与世界一同发展,分享世界的成功。
学术研究千万不要泡沫化,任正非提出警告:科学就是无尽的前沿,不要急功近利,“国家重视理论建设,就要防止急功近利。”
有理论创新才能产生大产业,但理论创新比基础研究还要超前,所谓板凳一坐十年冷,还是要耐得住寂寞,没有理论的创新和进步,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一个基础理论变成大产业,要经历几十年的功夫,我们要有战略耐性。”
对于国内学术界的功利化,任正非是很痛心的,“这么大的国家还能放下几张安静的书桌?”这个“任正非之问”,值得国人深刻反思。
这类创新,没有捷径可走
的“一夜封神”的背后,是上百亿句子的“投喂”,训练文本高达45TB,耗时数年时间,它的数据库和模型规模之大,超乎常人的想象。
所以,一个超级工具的诞生(对,跟电脑、互联网一样都是超级工具),不可能是某个天才的突发奇想,它必须是诞生在一个系统土壤中,要有大规模的投入,要有无数研究人员日日夜夜的努力,期间要经历无数的失败,才能有抓住一线机会成功的可能。
华为在5G上的突破就是个例子,华为从早期就定下了每年拿出10%以上销售收入投入研发的政策,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8,450亿元,它公司总人数约20万人,而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就约有10.7万,超过公司总人数的半数。
华为在研发上投入很大,但任正非主张国家拨款不要向企业倾斜,要多给那些基础研究所和大学。任正非很清楚,华为一家公司的力量是弱小的,只有依托整个国家的平台力量,在基础理论和研究上有了深厚的积累,企业才能“向上捅破天”。
从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这个时间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当软件开始统治世界,当AI开启社会变革的时候,新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了,这个世界已经永远改变了。对此,我们只能尽量让自己站在大势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