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技是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新的漏洞出现,很多新的矛盾也会随之出现,这使得监管层有必要与时俱进,及时的走在科技前面,走在创新的前面,来补缺补漏,只有这样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昨天舆论集中爆发声讨的特斯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特斯拉诸如“行车数据”“刹车门”“软件层面可能带来的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这都是在高科技包装之下,带有无人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所以,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昨天分析的特斯拉事件的后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明显的科技走在监管前面的漏洞。
在昨天半夜,连续遭到官媒还有“政法委”点名批评的特斯拉,总算是没有了“不妥协的底气”,一改之前强硬态度,首次进行公开道歉。
而就在前天半夜,特斯拉的态度还是“对不合理诉求不妥协”
能让特斯拉态度发生如此之大转变的,除了舆论上越发激烈对特斯拉的声讨之外,这两篇官媒的文章也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舆论的巨大声讨声浪,也让有关部门可能开始行动起来,这给特斯拉带来了实质性压力。
说白了,特斯拉以往可以不在意媒体,不在意消费者,不在意舆论,但特斯拉不能不在意政府的监管。
从这个角度来说,昨天半夜特斯拉这个道歉信,与其说是对消费者的道歉,还不如说是对监管的道歉,这个道歉是做给监管看的。
我个人认为,特斯拉的这个道歉信其实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我觉得这里实质性的问题有几个:
1、特斯拉的行车数据凭什么不给消费者,凭什么不给交警。
2、特斯拉在中国行驶的行车数据,是保存在中国境内,还是保存在美国境内?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
以苹果为例,现在苹果的数据都是保存在我们境内,是保存在贵州。
那么凭什么特斯拉就可以搞特殊?
3、特斯拉的“刹车门”,并不能从硬件层面去查问题,而是要从软件层面去查问题,因为特斯拉这类从“底层”支持无人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是存在“软件层面出BUG而影响行车安全的可能性”。
我们具体一个个来分析一下。
(1)行车数据凭什么不交?
这里我们可以来看一个新闻。
这是前天站上车顶的张女士,在采取这种“过激”行为之前,曾经做过一些合法途径的维权努力。
根据郑州市场监管局回应,其曾经分别于3月15日、3月18日、3月2日三次组织投诉人和特斯拉进行调节。
其中张女士一直要求特斯拉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但因双方分歧较大,未能达成一致。
后来,郑州市场监管局在4月9日就“纯电动轿车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行车数据是否属消费者知情权”这一问题向省局请示,目前尚在等待省局指导意见。
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存在一个漏洞。
那就是汽车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行车数据,是否属于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这一点法律上目前是没有界定清楚的,而监管过程中,也还没有一个比较高层面的权威司法解释来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这导致具体一线监管部门,在遇到这样带有高科技属性的新型问题的时候,有点不知道怎么处理。
这才让特斯拉这样的企业,抓住这样一个漏洞,并坚决不提供完整包含原始行车数据的行为发生,给了特斯拉“不妥协”的底气。
今天,最新的消息是,郑州市场监管局已经责令特斯拉无条件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
对于这样的反应,我当然是双手双脚支持。
我认为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行车数据,当然是在消费者知情权范围里,更何况这还是发生了事故!
发生了事故,还不提供完整的行车数据,这到哪里都是说不过去的,都是没道理的。
但就是这样,监管却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这我觉得也是说不过去的。
虽然我们是一直说,不提倡,或者说禁止像张女士这样站到车顶上的过激方式来维护自己权益,因为这是不合法的。
但问题是,张女士也不是没采取过合法的不过激的行为来维护自己权益,但因为得不到什么效果,才迫使张女士不得不采取过激的方式去维护自己权益。
这本身也是一种无奈。
就像新华社昨天针对特斯拉事件的时评文章里所说的那样“如果消费者能顺畅维权,谁会冒险站在车顶维权?”
假如特斯拉能够第一时间提供完整的行车数据给消费者,给监管部门,这件事情恐怕也不至于演变成这样吧。
那么问题来了,特斯拉为何对行车数据如此藏着掖着?
(2)数据存哪里?
我觉得这次爆发的特斯拉事件,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把本来不怎么被关注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这样的舆论爆发,一下子让很多人都关注到了。
这其中就包括带有无人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其行车数据的安全问题。
我们都知道,现在无人驾驶这个概念很火,不仅在股市很火,并且各大车企都很热衷这个领域。
客观来说,无人驾驶确实是未来一个趋势。
但无人驾驶这个高科技,所带来的很多新的漏洞和问题,甚至是安全隐患,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并且监管层必须能走在科技前头,去提前补缺补漏,而不应该跟美国一样等出了人命了,才去重视这个问题。
先来说说,有无人驾驶带来的数据之争问题。
目前无人驾驶比较领先的就是特斯拉,但包括华为在内很多企业都开始在无人驾驶发力,特斯拉的领先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了。
而这种情况下,特斯拉就更在乎行车数据的存放问题。
因为无人驾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无人驾驶的进化,是要通过大数据不断去喂,才能喂出比较可靠安全的无人驾驶系统。
这也是特斯拉的无人驾驶之所以比较好的最重要一个原因,那就是当前世界上所有带有无人驾驶系统的汽车里,特斯拉的数量是最多的,特斯拉也就拥有最广泛而全面的行车数据。
特斯拉通过这些行车数据,去不断优化其无人驾驶系统,去进行持续的迭代更新,去改进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才让特斯拉的无人驾驶能够越来越好。
所以这个过程里,行车数据等于是涉及到“企业秘密”的很重要因素。
这可能是特斯拉不愿意交出原始行车数据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我认为所谓的企业秘密,是不能大于人命,更不能大于监管。
所以,当事故发生之后,特斯拉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把行车数据藏着掖着,并且不给出让第三方可以自由读取数据的接口。
说句不好听点,为什么强调是要原始数据,因为谁知道特斯拉自己提供的数据,是不是加工后的数据。
像刚刚弹出的新闻说特斯拉已经在监管要求下,同意提供事故半小时前数据。
但我觉得这是不够的,只有特斯拉彻底开放其“黑匣子”的数据读取接口,才能保证特斯拉不会在事故发生后,在行车数据上做一些“暗箱操作”。
这种暗箱操作,在高科技属性叠加下,监管层是很难发现有什么问题,更别说消费者了。
所以,我是建议监管层面应该要求,特斯拉要对监管直接开放对特斯拉“黑匣子”的读取权限,让监管部门可以不经过特斯拉就直接读取特斯拉的黑匣子数据。
而目前,任何第三方机构,包括监管部门,都读取不了特斯拉的黑匣子数据。
除此之外,我觉得关于数据安全,其实除了影响消费者的安全之外,还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
所以就想上面第二个问题所问的。
特斯拉在中国行驶的行车数据,是保存在中国境内,还是保存在美国境内?
凭什么特斯拉可以把在中国的行车数据,保存在境外?
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在上个月,特斯拉曾经一度陷入到“间谍担忧”里。
当时马斯克曾经在一次讲话里公开表示,特斯拉的车内摄像头可以检测车主的目光,换句话说这等于是特斯拉可以通过车内摄像头来监视驾驶员。
这一下子让人们对于数据隐私安全的担忧爆发开来,并引发人们另外一个层面的担忧,那就是特斯拉所收集的这些数据,会不会影响国家安全。
那么多特斯拉汽车在路上跑,假如跑到一些敏感地区呢?会不会搜集到一些不适合公开的信息数据?而这些信息数据还被上传到美国的服务器上?谁来保证这里面不会出问题,是绝对安全的?
于是后面就传出特斯拉被禁止在某些区域出入和使用的传闻。
而马斯克后来也对此做了一个公开回应。
然而,我们并不能让这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建立在企业的良心和自觉上,而是应该用监管层门去约束,不给企业有作恶的空间。
我们经常说,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企业同样也是经不起考验的。
所以,我认为,特斯拉的行车数据,不但应该无条件对监管层公开读取权限,而且应该把在中国行驶所产生的数据存放在我们国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我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要求。
我们用飞机黑匣子来对比,假如一架飞机失事,飞机的黑匣子数据是任何国家部门都能读取的,不需要经过航空公司。
而假如飞机黑匣子的数据只有航空公司能够读取,各国部门都没办法直接读取,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不合理事情。更别说航空公司敢拒绝提供黑匣子数据,让监管部门查不到空难真相,就更加不可能了。
但这种不合理的事情,却发生在特斯拉身上,并且特斯拉还理直气壮的拒绝提供数据,这是很匪夷所思的。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要追究特斯拉为何敢这样拒绝提供数据的“底气”到底在哪。
不要觉得说拿飞机跟特斯拉对比有点不是一个量级。
因为空难要重视,汽车事故更要重视。
我们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因为车祸死亡的人数有大约125万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因铁路事故和空难死亡的人数。
在以往,普通车祸出问题,要么是驾驶员的操作问题,要么是汽车机械故障。
然而,在带有无人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却给汽车事故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那就是由软件问题所引发的事故。
而对于这样一种“新鲜事物”的高科技产物,各国目前监管层面是明显落后的。
(3)无人驾驶带来的软件安全隐患
首先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存在一些软件层面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
我觉得关键不是新能源汽车,而是无人驾驶。
传统燃油车,还有一些不包括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其工作原理是纯机械操作,也就是汽车的加速、制动等关键行为,都是由驾驶员的操作去直接决定,不存在其他外力干涉的可能性。
但是带有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就不一样了。
我们首先要理解无人驾驶的原理,首先无人驾驶要有一个电脑AI控制系统,这个电脑AI控制系统通过其大数据学习进化,可以在没有人操作的情况下,对路面各种复杂情况作出反应,进行“正确”的操作。
在这个过程里,要实现无人驾驶,必然就要把汽车的操控权,开放给电脑AI。
这意味着,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除了驾驶员的操作行为之外,电脑AI也是接入到汽车的“操作层面”。
这个意思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不但你能踩,电脑“也能踩”。
这是无人驾驶汽车,跟燃油车,或者不带无人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区别。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谁能保证这个电脑AI不会出现问题?
软件层面的东西,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发生BUG。
特别是像这次特斯拉的刹车门里,这种“偶发性BUG”是最难解决的。
一旦软件层面可以影响到汽车操作的时候,而软件层面因为一些“偶发性BUG”,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操作,产生了某种不为人所知的干涉,比如特斯拉这些事故车主普遍反映的“踩不动刹车”,或者突然加速。
那么这种事故的隐蔽性会非常强。
因为你单纯从机械故障去查事故原因,是查不出来的。
比如你去查这些特斯拉的事故车的刹车系统,肯定都是没有任何机械故障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猜测,特斯拉这些出事故的车,并不是机械故障,而是软件层面出现了问题,并影响到了车辆实际操作。
可能有的人会问,特斯拉卖的汽车是分带有自动驾驶版本,还有非自动驾驶版本,那是不是只要买非自动驾驶版本就没问题?
我觉得可能并不一定。
因为一辆汽车的底层架构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卖的时候有没有带自动驾驶功能,主要是“软件包”的区别。
即使你没有花6.4万购买这个自动驾驶软件包,你的车子硬件基础也是支持自动驾驶,只是软件被锁上了。
所以只要是支持自动驾驶的汽车,就存在汽车行驶安全被软件层面影响的安全隐患。
而我目前没有看到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对这种软件层面的安全隐患有足够的重视。
我觉得汽车跟手机的最大区别就是,一旦出车祸,是会出人命的。
手机系统软件出BUG,顶多就是死机重启。
但如果无人驾驶的汽车软件出BUG,导致电脑AI“脑子一抽”,突然给你汽车加速,或者突然让你“踩不动刹车”,那可真的是会出人命的。
而且最冤的是,这种软件层面出问题才导致的事故,在硬件层面是查不到任何机械故障问题。
这导致往往这类事故,按照已经落后的事故鉴定结果就是“驾驶员操作失误”导致。
我觉得美国之前对特斯拉的调查报告,246起失控加速,最后全部都是驾驶员踩错踏板的调查结果,可能存在这方面的原因。
比如国内这些特斯拉“突然加速”“踩不动刹车”,任何调查结果,都查不出机械故障的原因,所以交警的处理最后往往就是事故车主的单方面责任。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这其中真存在特斯拉的责任,特别是软件层面的责任,那么事故车主就太冤了。
出了事故,本身差点命都没了,还要背上“操作失误”这口大锅。
我觉得监管层面对无人驾驶这类高科技新鲜事物,一旦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警惕,不能任由这样的科技创新,在无监管无束缚的状态,任由其野蛮生长,乃至闹出人命了才去重视。
这还是“无人驾驶”即使还没有到真正完全无人驾驶状态下,就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果要实现“不安全”的无人驾驶,那是非常容易的,你要是胆子足够大,现在就可以开着特斯拉直接用无人驾驶去开车。
但是下场,可能就跟美国这两位仁兄一样。
所以,要实现真正可以保证安全的“无人驾驶”,我认为道路还是很漫长的。
现在很多厂商都开始大举进入新能源汽车,并且很多都是开始进入到无人驾驶领域。
但千万不能拿着做手机的思维,去做无人驾驶。
还是上面说的,做手机系统出BUG,顶多只是死机重启。
而带有无人驾驶功能的汽车,一旦软件层面出现问题,那么可能就是一场车祸,是人命关天的事情。
当然,我相信科技日新月异,随着科技进步,真正可以保证安全的无人驾驶在未来终究会到来。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监管部门应该走在科技创新前面,去为人们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每年汽车车祸死亡人数125万人,远超过空难。
所以,我们对于无人驾驶的要求,再怎么苛刻也不为过。
我建议无人驾驶,起码要经过航空级别的测试,才能通过。
如果说“航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我觉得无人驾驶系统,也应该是系统软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必须经过最严格高标准的测试,确保其系统稳定性、故障率都可以保持在极低水平。
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汽车,突然因为软件层面的偶发性问题,让车子突然失控加速或者“踩不动刹车”。
生命不是儿戏,应该值得所有人认真对待。
本文为个人思考分享,仅供大家参考。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分享转发文章,欢迎点击下方关注“大白话时事”公众号。
323AI导航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