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华伟,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近年发表论文有《综合开放,自主建构——谈2017年版课标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表现》《对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学习任务设计的五点思考》《高中生应为何而写?》《站在核心素养考查新起点》等。主编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案例丛书·语文》《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设计》等。出版专著《读出这一篇语文》《听出这一堂语文》。
黄华伟著:《听出这一堂语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一、努力写写不出的文字:时日或不多矣
即留给我写这样文字的时间、空间可能都比较有限了。——到时候,我即使努力也会没用,不可能写得过“人家”的,就不用再写了。虽然现在就没有写得过很多人,但毕竟可以写得“独”一点,有所区别。
事实上,我至今甚至都未能与亲近地“握个手”,也可见它的超越我,应该会在我未必能把它看得真切、深刻时,就会完成。且往自己脸上贴金,把自己夸大得重要点,大约相当于“时代拋弃你时不会跟你打招呼”的意思。
据介绍,有三样东西,可能还是目前的所较难做到的,即“创造类”“想象类”“人际沟通类”,这三样,我应该能大致写一点。——我的担心自然是,很快就能学会写。
比如,它通过几乎无尽的数据,“概括”出中国人、出生在70年代、南方、毕业于那几所学校、成长期间经历过那些有影响力事件、那个时代流行文化……的普遍适用特征,抓住若干个关键词,然后就能写出可能的“创造类”“想象类”“人际沟通类”内容的文章呢?——它有可能比我自己还要了解自己,一些在我潜意识里模糊认知里的东西,在它那儿可能明镜似的,它能“预测”创造、想象、交际的多种可能。
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消化”信息的能力。在这个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相当大部分的困难在于难能针对具体问题而有效运用世上已有信息,——比较精准地调用、整合相关信息,获得解决方案,并能在多个解决方案的比较中“推荐”一个“最优解”。简单地说,在很多方面,它做到了——基于最全面、复杂的信息,给你最简洁、合理的答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在这方面它事实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人脑,人类事实上已经望尘莫及。
非常明显,能做的事,我们再去做,已经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做的,比它起码有“代差”,我们不可能做得比它更出色,我们所有的可能的思想,包括各种各样的所谓奇思妙想、创造活动,——乃至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琐碎的内容,在它那里,都平常不过,“随口就能答”“随手就能写”,而且快速、准确,且犯错误的次数会越来越少,远远少于人类。——人家几秒钟能生成的文章,我要写几天未必能完成,还不如人家写得好。那还有写的必要吗?
它的“大数据”,包含了我生活的所有可能,而且可能算出接下去“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那一种。
所以,准确地说,在还没有“关注”到我这个平凡者,在还没有被我周围的人所充分了解所经常使用的当下,我貌似还能写一点文字。
我想,也许在比较快的将来,我写的一篇文字,放在写的文字面前时,可能就像配置长枪弓箭的清兵站在现代火器装备的八国联军面前一样。
二、努力教答不出的内容:从某度升级
前些年,在不少场合,谈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时,我喜欢说“某度上能查得到的东西,就不要成为课堂教学内容了”。
短短几年后的今天,无疑要把“某度能查”升级到“能答”了。
中间跨度,也就是某度到的距离,目测非常大。——据说,某度马上要推出类似于的“文某某心”——这个名字目测不如“某度”取得好。
虽然,高中语文毕竟还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有高考这道闸门“护卫”着,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封闭的院落”,比如我们现在不允许学生带手机、电脑进入课堂一样。但其开放程度肯定会越来越大。拭目以待。
——换句话说,在教学中在学习中,最合理的最应该的作用、定位是:让它成为学习者的“助手”,而不是把它禁止了。
现在看看的功能,就高中语文来说,离开了“高考模式”下的特殊要求,我还没能较全面地认识到概括出我们能教的内容。
现在想过去,可能还“剩”如下内容,老师还有用武之地:
(1)组织学习活动,针对当下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试着提出解决方法;对比的答案,比较分析我们做得怎么样,下一步如何改进。
(2)阅读教学上,在提供的分析理解基础上,讨论,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看法;再“求证”于。
(3)写作教学上,在提供的范文基础上,加入自己个性的、创造性的内容、表达;再看看对它的“认可”程度。
——如上都需要一个必然要我们自己去做的事,甚至这有可能会成为教学中我们唯一能“教”的能做的:提出问题,提炼关键词,读懂的文章;对比不同提问获得答案的质量高下,不断提升提问的精准度、精细度,争取获得最理想答案。
简言之,让我们的教学“站在的肩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学习助手,为我们迈向更高阶的学习服务。
老师上课或可以这样讲:同学们,昨天大家用写了“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作文,老师看了后觉得ABC三位同学写得最有意思,下面我们分别请ABC三位同学讲讲他们给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用了哪些关键词?作文生成后,有没有做修改?如有修改,又是怎样修改的?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我们一起看看,怎样才能写出更有意思、有意义的“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作文的。
呵呵,玩笑玩笑。——然而,真的是玩笑吗?这个世界,当下世界,尤其是有存在的世界,许多事的发展,似乎越来越挣脱我们的把控、想象。简言之,我们之前把一定程度把某度拦在课堂之外,接下来我们还能照样把拦住吗?还有必要拦住吗?
(本文转自公众号“黄华伟的语文”)
往期链接
END
顾 问|王 宁 朱小健 尚学峰 康 震
主 编|过常宝 李 山 姚建彬
副主编|吴欣歆 赵 新 赵芳媛
编辑| 陈思悦
初审| 连檀菁
终审| 赵 新
“励耘南国”由张维佳教授题签,此公号相关设计图片均由李炫志同学设计
部分图片出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投稿、合作、互动、版权等事宜,敬请联系我们的邮箱:)
323AI导航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