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软件是干什么用的 长话短说|AI创作,有那么靠谱吗?

默认分类2个月前发布 admin
2,005 0
ChatGPT国内版

长话短说|AI创作,有那么靠谱吗?

作者 崔洪国

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代替思维,所以文学创作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合成本身就不是一条可以行的通的路径,AI合成的文字依托的是海量数据,再美再远也抵达不了心灵之美和思考的诗与远方。

——题记

前几天,与几位朋友在一起,说起了关于AI代替人工进行创作等事宜。有的朋友已经下载了人工智能创作软件,用到创作文案、制作PPT,甚至代写心得体会和撰写评论文章中。刚刚兴起不久的人工智能,这么快就普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得不让人感叹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应用范围之广。虽然也有眼花缭乱之感,但也提醒人们要时刻有大脑风暴的清醒,随时迎接新的科学技术带给这个世界的精彩蝶变。

其实,相比较于AI创作,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和空间要广泛得多,阔大得多。在我们对未来的阅读和感知中,人工智能对宇宙深空、海底世界、人际罕至的南北极和河流山川、茫茫大漠,微缩到我们不能看到的微观世界,人工智能都有独特的优势,并能发挥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作用。可以说,我们想象的空间有多寥廓,我们探索的步履有多遥远,人工智能都可以通达,很多原来看似不可企及的梦想都可以实现。当然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战争,同样可以取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这在无数的桌面推演中都有过成功的尝试。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会触及道德和伦理底线,但是面对战争胶着,一定要争出胜负的时候,战争的双方谁还会顾虑那么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毕竟胜利才是硬道理。

但是人工智能在一些领域的应用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不是上纲上线。比如去年到今年热播的电影《非诚勿扰·3》,仿制的人工机器人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除了情感,几乎代替了所有人能够做的事情,最后连当事人双方都无法辨别真伪,在很多事关两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中闹出不少的乌龙。虽然是电影,是故事,但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已来,当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像《非诚勿扰·3》生活场景中的角色,甚至主角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就不是扰不扰,是必须严肃考虑的一个话题了。

还有当下人们很热衷的AI创作。人们可以尝试,可以在某些方面省些功夫,但是如果很认真地把AI创作应用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寻求创作替代,包括撰写文案、制作PPT、创意设计、代写心得体会,那么AI就有越俎代庖之嫌了。对于人来说,说得轻了,那是图省事,说得重了,那就是对自己和创作缺少必要的敬畏。当然了,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是我们自己乐意的事情,你这不是瞎操心嘛,我或许不该这样瞎操心,不该这样杞人忧天,但我们现实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事情,那就是用AI创作代替人工。

ai软件是干什么用的 长话短说|AI创作,有那么靠谱吗?

人工智能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的数据和集成能力。根据人们的指令,AI创作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案的写作,写好一篇心得体会。不仔细看,也看不出是人写的,还是人工智能集成的。比如现在百度很多文章的摘要,都注明了是AI技术合成的。粗浅浏览,语句通顺,事情也说得有条理,很明白,根本不像AI合成的。想当初,我们写完一篇论文,前面的摘要也是字斟句酌出来的,什么时候想到过用AI技术合成呢?当然了,那个时候,AI创作还在探索和研究阶段,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无孔不入渗入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如果你认真对待,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那些摘要虽然读着也流畅,也看不出什么破绽,但看得多了,你就会感到那种技术合成和雕琢的痕迹了。所有的摘要都好像从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和那些AI创作的心得体会、文案设计一样,是用事先就设计好的模板,把那些海量的数据经过AI的加工仿制出来的。那样的加工再完美,也不过是预制基础上的加工。就新技术来说,确实是新技术的应用,但对于一篇创作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太多的技术含量,除了投机取巧,更多还是偷懒省事。那样的创作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创作体验,有什么审美体验呢?没有。我看过不少AI合成的心得体会,一看就是我们常说的“粘贴、复制、合成”,没有与众不同的辨识和个性在里面,千篇一律,味同嚼蜡。在不久前的一个场合上,有的朋友还随机用AI软件合成了一套祝酒词,一听高大上,但用在那样的场合没有一点亲朋好友之间的亲情和友爱,就是逢场作戏,所以连用也没法用。

这说明,用AI创作,还不是人们说得那般神乎其神,充其量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时髦,是一种尝试,还不是那般得靠谱。用AI创作代替人工创作,不是AI想多了,是我们自己想多了。喧嚣过后,人们还会很理性地回归到现实。毕竟,创作是一种用脑用心的思考。每个人的思考有着不同于别人的辨识,再怎么用AI加工和合成,AI也无法替代和复制人类的喜怒哀乐和感性理性。当然了,技术的迭代更新也许会在某一天能够达到,一切的可能都蕴藏在不可能之中。但就人本身而言,是AI无法替代也无可替代的,这是个根本不用争论的话题。AI永远是技术和工具,但人不是,人是有感性和理性,有思考和思辨的生命个体。AI有科学技术提供无限可能的生命力,但它永远不会创造这种可能,哪怕植入智能芯片,怕是也不可能,因为它不是和人一样的生命个体。

创作是一种自由和个性的释放,是发自生命内部的一种独特体验。那种独特体验来自于对生活和生命的敬畏,来自于某种生活和经历的纯粹性。这种生活和经历带给了人们浮沉感、幸福感、痛苦感、离别感和生死别离的感伤和苦痛。很多的作家和诗人把创作看作自己生命必达的最高目标,创作于他们而言是很神圣、很庄严的事情。有的看似云淡风轻,其实那种云淡风轻是多少惊涛骇浪之后的开悟和释然。有的看似晦涩难懂,但一旦明了,你会明白一位有风骨,有尊严的作家在进退之间,在灵魂和肉体之间,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在人类的良知之间做了多少艰辛探索和尝试。有的看似春暖花开,但在春暖花开的风景面前,一位看似不通透,不练达,好像与这个世界不相容的作家在契合时代与保持灵魂自由,在现实选择与梦想翱翔之间做了多少无畏无谓的抗争,最后把面朝大海留给了芸芸众生,自己选择了永远孤独和冷清。所有这些,是AI所无法理解和可达的,当然也是无法替代和合成的。

已故作家汪曾祺在散文《自得其乐》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凝眸既久,欣然命笔,人在一种甜美的兴奋和平时没有的敏锐之中,这样的时候,真是虽南面王而不与易也。写成之后,觉得不错,提刀而立,四顾踌躇,对自己说:“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此乐非局外人所能想象。但是一个人不能从早写到晚,那就成了架写作机器。当然了,此乐也绝非AI所能想象,让他说中的是,AI倒可以从早写到晚,因为那本身就是一架技术合成文字的机器,可以没有情感,可以不知疲劳。老人还写过一篇《夏天的昆虫》,写到了他亲眼所见的蝈蝈、蝉、蜻蜓和刀螂,还在文章的最后说:你写这些昆虫有什么意思?答曰: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中包围长大,未必是好事。这用到现在说,就是该一个人去观察,去思考,去完成的,还是一个人完成,别图省事,别找捷径,把不该交给AI的交给AI,那时你就不是自己的奴隶,是科技的奴隶了。

也是在这篇《自得其乐》中,老人说自己平日写字,多是小条幅,四尺宣纸一裁,为四。这样把书桌上书籍信函往边上推推,摊开纸就能写了。正儿八经地拉开案子,铺了画毡,着意写字,好像练了一趟气功,是很累人的。他说自己都是写行书,写真书,太吃力了。偶尔也写对联。曾在大理写了一幅对子:苍山负雪,洱海流云。多少人去过苍山洱海,但这神来之笔怕是再无其二,更别说AI了。老人写他的外祖父的时候,说外祖父治家整饬,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上挂着一条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下面的一句是:一日当两日。这是东坡的诗。“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这样的宁静和练达,是AI怎么能够理解和合成得了得。我们把一个AI放在那里,再怎么冥思苦想,它也想不出什么叫“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顶多也就是东施效颦罢了。

文学的创作是生命另一种形态的延伸和释放,靠的是经历,是思考,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创作的欲望和良知,是感性和理性的荟萃和提纯。这些有血有肉的东西源自生活和灵魂,源自自己内心深处不断的反省和思考。所以这一会,坐在这里能够写出一篇自己看得中的文字,下一刻可能就写不出来了。因为创作的过程流淌的是源源不断的思考,而不是所谓的合成。这一刻,你坐在窗前,听着外面的白鸟争鸣,在那一片汪洋的青翠中,春山可望、可及、可达,AI也许能够可及可达,但技术合成的那些文字绝对不是你此刻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悟。

ai软件是干什么用的 长话短说|AI创作,有那么靠谱吗?

所以,前几天,我与好友,济南作协王玉珏副主席有过一次关于融媒体的简短对话,说到了AI引领的时尚。我是这样说的:时间会作出最好的验证,新媒体已经遇到了瓶颈。人工智能的目标不是代替思维,所以文学创作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合成本身就不是一条可以行得通的路径,AI合成的文字依托的是海量数据,再美再远也抵达不了心灵之美和思考的诗与远方。

所以,该自己动手、动笔、动脑的还是不要试图依靠AI去完成,AI创作还不是那么靠谱。当然了,你创作完一篇文章,让AI帮着校对整理一下还是可以的,也仅此而已。也许很推崇AI创作的朋友会对我的这篇文章有异议,甚至义愤填膺,为AI鸣不平,说AI在我这里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这也不要紧,本来我们就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再说了,我说了这么多,AI还没着急,你着啥急呀,不必心虚,更不必庸人自扰,该与AI交朋友还得交朋友。我们永远不能夜郎自大,与技术和时代失之交臂,我们就与未来失之交臂了。所以,我也会尝试用一下AI,前提是我该完成的完成了,让它辅助一下。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还是找了一个AI创作软件尝试了一下,根据提示输入了指令,让AI写关于《老人与海》读后感、故乡黄昏等的几篇散文,转眼之间,文章就形成了,需要看到元素都在里面,而且文章也很条理,引经据典也很确凿,故乡的黄昏落日、炊烟也很优美,乍一看,也的确看不出什么有什么不同。但仔细一看,斧凿痕迹就出来了。AI创作再怎么快,文字再怎么优美,条理再怎么清晰,也不过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快速浏览的方式。那种浏览不是“无事此静坐”的阅读和思考,不过是镜花水月。因为那文字本身没有思想在里边,更没有阅读的审美体验在里边。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壹点号风过林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323AI导航网发布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