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火爆全球,表现出狂飙的吸粉能力,上线5天用户量破百万,两个月直接突破一个亿,史上最快指数级上升。从聊天对象到高能助理,从人文历史到生活百态,其几乎无所不知,呈现出解放生产力的良好潜质,受到热捧。以为代表的AIGC(AI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被认为和PC、互联网一样重要,成为继元宇宙之后新的风口。一个时代的序幕或许正在拉开。
内容生产的巨大变革
目前本质还是具备二次加工、连续对话的搜索引擎,具有信息理解、处理,归纳整合和输出功能,显示出很强的对话能力,逻辑清晰,比之搜索引擎能够快速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与Siri、小度等智能聊天机器人相比,用户体验大大超越以往,回答滴水不漏,更像公事公办的办公助手。使用者感觉到,自己不再是跟“人工智障”对话,其对问题的理解清楚,生成的文本流畅,像是一个“人”在进行回复。
不少人认为机器人给出的答案多是基本范式或套路,内容过于简单属入门级,或者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废话连篇。考虑实际上很多人其实还写不出这些套话,我们还是要给它点赞。对重复费时的材料收集、基础文案生成等信息流的工作能较好胜任,离原创、高技术含量解决方案的思想流工作还有很大差距,还不能像人一样写出个性激扬的文字,毕竟语言是思想的边界。
但这已经足够带来内容生产力的巨大变革。AI从理解内容走向自动生成内容,写标题、脚本、文案,写小说、论文、报告,写代码、找bug等功能,对广告、新闻、娱乐、IT等从业者来说,可以大幅提升创作效率。其写诗,写故事,批量种草带货文等质量和速度远超实习生。
度晓晓的高考作文
2022年,百度AIGC技术的数字人主播度晓晓“上岗”,成为两会报道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度晓晓还花40秒就写完了40篇800字的高考作文,其中《苦练本手,方能妙手随成》被阅卷组评分48(满分50分)。同在去年,来自成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I-MATHS参加首次公开模拟高考,分别用时22分和10分钟作答完2份高考数学试卷,获得105分和100分(满分150分)。
腾讯写稿机器人“梦幻写手”,阿里巴巴旗下AI在线设计平台,AI生成视频服务的字节跳动剪映和快手云剪,网易一站式AI音乐创作平台“网易天音”等也纷纷推出。从PGC到UGC到AIGC,门槛越来越低,绘画、图文、视频、编曲等多类型的内容生产速度越来越快。
图文内容长期以来是人们主观的感觉、认知、思想、创造和表达,被认为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如果说机械臂等代替了人类的体力劳动,那么AIGC则代替了人类的脑力劳动。AI的创作能力并不会代替人类生产内容,二者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内容生产模式。AI服务可看成一个“灵感和素材的放大器”,能够帮助人类进行创作时提供信息和灵感,拓宽思维视角,提高效率。
一个没有半点绘画经验的人用AI画的《天空歌剧院》获得美国科罗纳州博览会奖。只要有想象力就可以从事艺术创作,这在AI生成工具出现之前不曾有过的。在AI工具前,不管从事绘画还是音乐等艺术创作,都需要数年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现在几天时间熟悉AI生成工具技巧,就能创作出惊艳四座的作品,现有内容生产模式将可能被颠覆。
如果任何阶层、任何职业都可以以任何自然语言和人工智能交流,并且生产出从美术作品到学术论文的多样化内容产品,我们可以看到人自由发展的更多可能,人类艺术文化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
但的价值远不在此,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点是打通和聚合传统割裂知识,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全球共享的知识大脑,成为每个人的知识顾问。长期以来,不断细分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论,知识的跨界跨域整合一直是挑战。如果人类所有知识真的可以随时轻易获取,那么全世界走过的路都将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路,人的潜能将得到更程度激发。
1995年深蓝计算机,2016年阿法狗,2022年AI绘画,2023年,智能程度每进一个层级的速度在加快。再过5-10年,AI将大规模取代一些简单的模式化强、简单知识整合类的工作。
近期,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表示,GPT-3之后的AI模型,其同理心能力可能和9岁孩子差不多,而这被认为是人类的独有特征。通过图灵测试是预料之中的事,未来我们真的或许可以和AI做朋友了,AI可能比任何人预料地更早来敲响我们的大门。
取代谁的工作
国内一些人利用卖账号卖教程赚钱时,美国的学生们已经在用它作弊了。调查显示现在美国89%大学生都用做作业,多家科学期刊、纽约教育系统等机构全面封杀,老师们防如洪水猛兽,却还是屡禁不止。
北密歇根大学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用写了论文,不仅没被发现,甚至被教授认为是“全班最好的论文”。在其1750亿参数的庞大数据库中,普通人类已经完全不是对手。
更多人开始忧虑自己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如同PC、互联网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进生产工具出现,AI将会重塑所有行业,将诞生新平台、新场景、新巨头,每个人也都可能解锁新技能,也可能被时代大潮抛开。
最能率先取得突破的可能是在大银行、大购物平台的客服咨询领域,每天有大量的用户向客服咨询,类的模型可以起到智能辅助回答的作用,减少客服工作量。企业大学亦可建立内部专业领域的知识图谱,优化企业内部知识智能机器人,做好员工知识宝库和业务帮手。
AI未来必将与语音、脑机接口等整合,如与家政机器人结合,将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不用光指着养儿防老。可能强化元宇宙中的“虚拟人”组件功能,AIGC的兴起将是通往元宇宙的必经之路。
技术进步的另一面是会导致大批失业,同时创造新的行业产生大量新的岗位,但新岗位往往不是给旧工人的,可能需要一两代人来消化。科技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越是高科技参与的人越少,产业升级越自动化,越用不了那么多人。AI不一定让人失业,不会用AI会让人失业。
自己如何看待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它回答:“是的,有些职业,特别是那些需要重复性和精确性任务的职业,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影响。然而,人类仍然在创造新的职业和需求,并且技术也将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因此,我认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将共存和协作,而不是相互替代。”
对于程式化的工作,诉讼判例、CT读片、棋类对弈、交易等,AI可能形成自身的优势。AI可以下上百万盘棋、看数十万张CT片子,但人类每天坚持即使下10盘棋、看10张片子,也得要几千年才能达到AI的量。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AI可以看出小趋势小范围的走向,可以预测短时间内的股票走势价格变动。
不过目前为止,AI代替不了精准的沟通,甲方必须要能准确描述自己想要什么,设计师是安全的。AI现在的同理心还不强,所以心理咨询是安全的。AI代替不了背锅,所以投行、会计师、律师等也是安全的。
技术与伦理
每一项创新在开始都是一场冒险。新技术往往会给现有社会伦理规范带来冲击。很多人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好坏取决于背后的人。个人倾向认为不同技术有自己内在的逻辑和偏向,有自身的演进逻辑和规律,技术本身一旦使用,它会自己生发出一些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逻辑。
比如,电灯自带光明属性,音响自带娱乐属性,核天生就有危险性,药必定先谈剂量再谈疗效,芯片天然有更快、功耗更低的进化逻辑,克隆天然就有强烈的伦理挑战,而人工智能天然就有向强人工智能演化、超越人类能力的逻辑。
一从近代的历史来看,技术将拉大阶层差距、社会差距和国家差距,而不是弥合差距。技术有公共性,更多依赖背后的使用者,而使用者有很大的不平等性。技术并不能完全普惠,对年轻人手机购票极为自然,现在依然还有相当比例中老年人在车站窗口排队买票。技术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是便利,对少数人则是成就自己的利器。
类似于相机、PS,普通人只是拍照修图,但有的人却玩出花,拍出大片、创造传奇。强人工智能时代,将导致技术霸权。不同人能够查到的东西差距很大,如同刀剑枪炮的盲盒武器库,提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你打开什么盲盒。用得好,打开论文库、教程等大杀器,辅助生成完整代码,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
二人类对技术的驾驭能力并没有与技术成长同步。随着技术越来越先进复杂,能够真正掌握了解的人是少数的,大部分人是浅层的使用者,还有一部分人是无缘者,极少数的人是驾驭者,也是最大得利者。这也加剧了人们对技术的不信任感。
我们希望技术之光与人文之光融合,让技术向善,让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但也不得不认识到,不是所有技术都可以很好被驾驭,人类毁于自己创造的技术并非危言耸听,核弹和强人工智能都有这个可能。
霍金曾表示,未来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但是不同以往的世界大战,而是人类与诞生于人类的智能机器人的战斗。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机器来模拟人类认知能力的技术,对它的要求也需要像对人的要求那样,才能和谐相处。未来的强人工智能时代,或人类社会崩溃,或极少数人用AI奴役绝大多数人,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三技术下面的底座是价值观,如同搜索结果输出有导向和甄选,的内容也是有价值观输出。在政治、同性恋、堕胎、电车难题等争议问题时,考验着AI的伦理道德。目前来说对用户的引导整体偏正向、中性。
四中国要有自己强大的AI,去抢占话语权和未来竞争力。尽管中文互联网内容丰富度和质量,可能比英文要差不少,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互联网人口最多国家,整体数据并不缺,累积将越来越多,作为AI的唯二大国之一,中国在AI领域有差距也有优势。
五信息和知识不再那么重要,提问的能力和分辨信息质量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描述越精确越简洁,AI反馈的结果越清晰。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想法。一些问题的提出需要专业的技能做支撑,要让其编程,你需要叙述一段可以转换成程序的语言也是一门技术活,没有编程基础是玩不转的。我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
AI的信息源来自网络,网络数据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充斥负面、虚假和诱导信息,如果没有做好筛选,答案未必可靠。需要有交叉对比技巧和基本的常识来判断。另外,AIGC提供现成的答案也可能弱化思考和判断,过度依赖AI提供答案,也会导致认知趋同。
六在知识随手可得的情况下,技术性的死记硬背成为体力劳动型的脑力劳动,创新愈发重要。钱颖一提出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想象力),在人工智能冲击下中国的教育优势可能荡然无存。我们不做评价,但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需要育人,要有人性情感和人文教育,需要有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同伴的互动。人格培养,根植内心的文化、素养、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共情等能力,这些是AIGC所取代不了的。
伴随数据、算法、算力等要素持续迭代,AI未来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我们毫不怀疑,有了AI加持生产力将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时代的伟大将远远超过工业革命时代和互联网时代。
同时,我们在创造一个从未有过接近人类甚至超过人类的技术,诚惶诚恐。未来,请给AI以智慧,给人类以光明。
323AI导航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