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对于面部信息的使用也应当更加谨慎,主动辨别服务的规范程度,确保个人信息不被过度收集。
文/廖玉贞
“蚂蚁呀嘿,蚂蚁呀呼,蚂蚁呀哈哈……”这段时间,一款“蚂蚁呀嘿”的魔性特效,配上大家摇头晃脑的视频,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刷屏了。这个玩法来自国外的一款AI软件,该软件在短时间内就登顶苹果App Store免费榜,但不到一个星期就在App store中国区下架,业界猜测该款软件可能涉及隐私安全等问题。
“蚂蚁呀嘿”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到,进入相应特效,AI技术就会将静态照片动态化处理,人的口型、眼神等神态与歌曲内容相匹配。在央视网报道的视频中,技术人员用利用深度合成中的表情操纵的方法,将市面上共19款运用人脸识别技术解锁屏幕的手机逐一击破。也就是说,只要拿到一张人脸照片,利用该方法生成系统指定的张嘴、点头、摇头等指定动作,就可以冒充这个人完成人脸认证的环节。
下架并非排除AI技术隐患的最优解。在各大应用商店里,目前仍存在一批 “蚂蚁呀嘿”同款特效App,在电商平台上,各类同款换脸特效制作服务普遍且廉价,隐私泄露的风险从未消失,因而,仅下架一个App是不够的,还要警惕其他的各种换脸软件。作为软件与用户的连接者,应用平台对产品内容具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在相关软件上架、推广时,要考量其对用户可能造成的侵害,加强审核和监管,明确权责问题,守住安全底线,绝不能把利益作为工作导向。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错的并不是技术本身。“刷脸购物”“刷脸坐地铁”“刷脸打卡”等,人脸识别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高效快捷,在各个领域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帮助警方抓捕犯人、提高办公效率等。然而,一旦被泛滥应用,就会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在人脸识别过程中,人脸会以数字化信息进行储存,一旦保护力度不够,相关数据库就会面临着被攻击的危险,倘若有人故意借此收集人脸信息,人们往往也防不胜防。
在享受“数字化”时代便利的同时,更要善用技术,守住娱乐和安全的边界。人脸信息如何安全保管、合理使用,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应用和流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同时,人脸识别技术人员也应明确自身权责,从技术、制度等层面制定合理完善的保护机制,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守住法律底线。用户对于面部信息的使用也应当更加谨慎,主动辨别服务的规范程度,确保个人信息不被过度收集。
323AI导航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