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高生产力,工具很重要
谷歌究竟能不能做好类产品?
LaMDA支持的对话式AI首秀即翻车,砸得公司股价一日蒸发千亿美元,至于后续如何,还待观察。
中国创业能做出吗?
百度、京东、腾讯摩拳擦掌,复出的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也来“卷”,但谁能动真刀真枪,目前也还没有答案。
围绕,到底能做怎样的生态开发创业?
大潮刚起,已下场者众,新入局者还在前赴后继,全新的赛道似乎形势还很暧昧不明。
也正是在这种众声喧哗的热闹中,一股清流被越来越多人发现: for ,一个把搜索和放在了一起的插件,一个目前为止最大插件,用户已破百万,而且还是由一支中国团队开发的插件。
How for ?
for 究竟是一款怎样的插件?
简单来说,通过它,只需在搜索框中照常提问,页面上就能同时出现搜索引擎和两方给出的答案,无需切换网页。一言以蔽之:成年人不做选择,和同时要。
步骤非常简洁:
启动插件后,打开搜索引擎(实际上百度、Bing、也可以),搜索框旁就会同时出现一个小框。
这就是插件设置的的专用“作答区”。
△以谷歌搜索引擎为例
你在搜索框内输入文字,向搜索引擎提问时,插件也在调动,为同一个问题提供来自的答案。
给出的回答,会同步显示在小框内。
△示例,提问“如何能用CSS创建一个眨眼的动画”
除了提供的实用价值,“最大插件”还靠整体的产品体验取胜——插件响应速度迅速,框中内容几乎可以做到和左侧的搜索结果同步呈现,不过偶尔也会延迟2、3秒。
而且这种体验,在目前本体爆满、需排队登入的情况下,更加显出优势,另外也没发现拥堵情况对插件效果和速度的影响。
总体感受,称得上丝滑。
所以这款插件之所以能得民心,确实是在当下解决了痛点——
既满足了用户的渴望,但又通过搜索兼顾了习惯。而且客观来说,目前还只能参考使用,在一些问题上还会胡言乱语,需要搭配搜索引擎佐证才更可靠。
反正一个插件一用,整个过程都不用在搜索引擎和两个网页之间切来切去,免去许多烦恼。以及最重要的一点,这插件现在免费可用,(还要什么自行车)。
但弱弱提醒,即便是这个插件,你也需要先注册成为用户。
有意思的是,把和搜索引擎结合起来的念头,这个插件背后的开发者,可能跟微软-想得一样早。
去年11月30日,正式亮相;12月4日, for 就上线发布,并且当日开源。
很快,插件在、 news上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热度节节攀升,很快扩散开来。
如此这般的兵贵神速,背后自然离不开出生即开源带来的精神认同,诸多程序员、工程师和极客群体,很快成为了核心用户。当然,开源这个决定,同时也含有对浏览器安全性的顾虑和考量。
不过,虽然项目算是打响了第一步,但风口上的昙花一现不是背后团队的追求。
量子位获悉, for 会进一步把用户增长、产品体验趁热迭代,以及也不排除未来商业化运营的可能。
即便如此,在一众当前加码的项目中,不论巨头还是大佬创业, for 都已算是一枝独秀了。
最大插件如何炼成?
for “最大插件”这个名号,怎么打下来的?
首先自然是庞大的用户群体给出的底气:“Loved by over 1,000,000 users”被放在官方推特账号简介中。
平地炸开第一声惊雷,话题热度刚刚冒头时,原开发者就果断入场。外界对天然的关注度加上后续发酵,自然而然带来首批用户增量。
两个半月下来,对比现有的同类竞品,既有用户已经不在同个量级。
同类插件的头部玩家中,和在谷歌商店的用户总人数相加,都不足以与 for 用户量相抵。
体验感方面,倒是不同的人见仁见智。
△ for 用户评论
但对比竞品,有两个典型案例:
背后由商业公司支撑的,提供的答案中颇有夹带广告等私货的嫌疑。
用户数量2万余人的 ,需要手动选定文本,才能触发插件向索要答案的功能。
必须要注意的是,竞争关系不仅仅横亘在 for 和同类插件之间。
疯狂互殴的巨头们可能也将成为瓜分用户的对手,比如集成AI对话和实时搜索的New Bing。
乍听起来, for 的理念与微软New Bing貌有神似,其实不然。
New Bing目前呈现出的产品形态是搜索引擎与的整合,虽然生成的答案会带上参考资料的链接,但也需要用户个人亲自核实。
△New Bing,发飙版
插件带来的服务更像是搜索时陪伴在旁的“附加品”。
最近的喧嚷议论中,有一股声音是这样表达的:
有时候真的不想要AI来生成答案,我们需要的就是搜索结果陈列在那儿而已。
对话式搜索虽好,但部分场景下,AI生成回答是弱需求,搜索是强需求。
更别提现在生成式搜索带来的实际操作感,远达不到“足够好”:
New Bing还不是AI对话整合进实时搜索的顶配;Bard出生即被嘲,与谷歌引擎集成尚有时日。
两大先驱能给出的答案,真真假假,难以辨别,前者融入的还有时效性作为桎梏。
△你看,2022年下半年的事,它还不知道
它们的“还不够好”,不代表 for 这类插件就高枕无忧。
AI对话和实时搜索集成大势所趋,此类插件产品的更远的未来是什么?
不必贸然紧追谷歌和微软的集成、整合式路线。
典型思路就是利用插件不必重复下载即可自动更新的优势,接入更多大语言模型训练出的对话AI。
举个例子,当你在搜索框输入问题后,插件小框弹出的回答,可以来自、Bard、文心一言等多个对话AI对问题的回答,提供更多参考答案,任君挑选。
至于有朝一日谷歌将搜索和Bard集成,会分走 for 多少流量?
非常说不好,还是等Bard面向公众开放,有了上手体验再聊。
接下来,针对国外网页生态, for 会增强插件与各个功能性网页结合的能力。
换句话说,团队想做的,是让用户拥有在各种输入框内召唤的能力。
比如写Gmail时,不用切换到网页,在输入框里输入需求,格式正确、语句通顺的邮件秒速生成。
听起来是新一代的打工人福音?
中国团队,挺神秘的
最后是轻松的八卦时刻:
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言及 for 出生故事时,用词是“原开发者”。
Bingo~插件背后的实际运维方,已经有过一次奇妙的“换血”经历。
插件的原开发者,其实是即刻App的工程师,挺极客一人,用业余时间产出了 for 。
从有想法到写代码,再到最后上线,他自己单枪匹马,所花费的时间不到12小时。
上线和破百万用户只是个开始。
种子种下去,后期的养育维护怎么处理?
深远考虑后,原开发者与朋友一拍即合,将 for “托付”给了朋友拉起来的一支队伍,即现在的背后团队。
此后的产品升级、商业化运营,都交给团队来办,自己则转为类似顾问的身份,对发展方向和可能出现的bug提提建议。
目前, for 背后集结的是一支全华人队伍,统共10个人,都base国内。
扒了扒,这群人专心做海外市场项目,也不是无名之辈,此前有着连续创业成功的经验。
但目前醉心打磨产品,暂不对外透露具体做过哪些项目,有着什么样的出身与背景。
(量子位掘地三尺,暂时还没挖到料,好神秘啊.jpg)
如果有消息灵通的同学,欢迎后台留言,有瓜一起吃才嘎嘎香!
团队邮箱: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