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业视觉软件 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22:工业AI视觉平台的领导者-阿丘科技

默认分类1年前 (2023)发布 admin
3,520 0
ChatGPT国内版

阿丘科技成立于2017 年,是国内工业AI 视觉平台的领跑者。公司核心团队来自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以“AI for Every ”为使命,专注于将领先的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工业场景,解决复杂的工业检测问题。公司推出的专业级工业AI 视觉算法平台软件AIDI、嵌入式AI系列产品EVS、云端工业AI 视觉平台 以及垂直行业AI 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3C 电子、新能源、汽车、医药、半导体、包装等领域,部署上线数百家工厂,包括富士康、立讯精密、宁德时代、LG 化学等先进制造业标杆企业。我们就近日与公司管理层的投资者电话会交流,结合公司介绍情况汇总为十问十答。

Q1:公司的竞争对手有哪几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哪些方面?

公司竞争对手可分为四类:1)康耐视等巨头,康耐视在历史上收购过两个AI软件公司;2)创业公司,思谋科技等;3)互联网或AI 巨头,腾讯等;4)国内传统机器视觉公司:奥普特、凌云光等。

公司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包括:

1)技术:深耕工业+AI 赛道,产品性能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阿丘科技在业内实施差异化策略,坚定认为工业视觉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AI 的方式来重构。公司核心产品“工业AI 视觉软件平台 AIDI”的样本量、检测指标与速度均与巨头康耐视旗下ViDi 公司的产品相当,处于全球领先的第一梯队,定价略低于康耐视,但远高于国内友商。此外,公司针对工业场景的真实痛点,陆续推出“智能缺陷生成”、“良品学习”等新功能。

2)商业化:具备工业场景体系化落地经验,率先积累大客户群体。阿丘积累了富士康、立讯精密、宁德时代与LG 新能源等业内标杆客户,在复杂场景中取得大量成功案例,获得相对保守的制造业下游客户信赖,进一步巩固其在工业AI 视觉领域的领先地位。

Q2:工业视觉领域产业链的上下游如何划分?各自的竞争格局如何?

1)上游器件,包含三个重要组件:光源、镜头与工业相机,特点是标准化程度高。相较之下,光源市场规模较小,技术壁垒与产品价值较低。

2)中游视觉系统,包括视觉软件、智能相机和视觉系统。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电话会议,两大巨头康耐视与基恩士占据中游80%以上市场份额,形成垄断地位。二者拥有强大技术实力,而商业逻辑不同:康耐视兼营软件与智能相机、视觉系统;基恩士强调产品易用性,专注于智能相机与视觉系统。

3)下游解决方案,按照产品标准化程度可分为表面检测、AOI 设备(Auto ,光学自动检测设备)、定制解决方案。国内解决方案、定制项目型公司居多。

Q3:从技术角度,AI 将如何影响工业视觉?公司认为:

1)维度提升,优化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Rule-based 的方法受人工设计特征工程的维度限制,而深度神经网络可实现维度的量级提升。以大模型为例,可达到一千亿、二千亿的参数空间维度,高维度下处理复杂问题更为简便。

2)性能改进:一方面,降低现场运维成本,受传统Rule-based 技术的瓶颈限制,现有AOI 设备为保持低漏检率与低过杀率,需进行人工复判;AI 可进一步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进而提升成本效益。另一方面,在产品层面重构用户的交互体验,简化操作流程。传统的工业视觉依赖于 或康耐视的 Pro,需对数百个算子进行预处理,工序复杂;而阿丘科技的AIDI 软件只有五个核心模块,强调易用性。工业基础视觉软件正在从 1.0 迈向2.0,从Rule-based 变成Smart 后,用户体验发生质的飞跃。

3)通用泛化:实现跨领域通用,赋能碎片化工业视觉市场整合。工业领域包含电子、汽车、医药等众多细分赛道,单一品类的市场容量不大,但多行业整合后的市场空间巨大。AI 的通用泛化能力可推动解决工业视觉领域的第一性原理问题:如何实现碎片化市场的最大化覆盖。

Q4:从商业模式角度,AI 将如何影响工业视觉?公司认为:

ai工业视觉软件 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22:工业AI视觉平台的领导者-阿丘科技

1)降低门槛,不再需要资深算法工程师进行检测与复杂的应用,从业者只需对行业与软件有基本认知即可;

2)重塑成本结构,研发成本降低,交付运维成本降低,短期内尤其是AI 进入一个行业的早期阶段会增加数据成本(包括数据维护或数据标注成本),但随着时间推移会不断降低,最终会走向基础模型。公司认为未来三年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将大幅优化。

Q5:AI+工业视觉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公司将AI+工业视觉分为以下阶段:

1)AI 1.0 阶段,核心为以算法为中心。1.0 阶段的算法特征为小样本、高精度、低算力;落地方法论关注AI 认知、需求边界、数据与模型的管理;客户群体普遍存在痛点,愿意拥抱新技术且有一定支付能力。主要问题为数据缺乏,上线部署周期长,如遇未知缺陷必须重新训练,研发成本与定价偏高。

2)AI 2.0 阶段,核心为以数据为中心。一是开始累积行业数据,这是2.0 阶段的重点。某场景下的客户达到一定数量后,累积的数据可协助在基础模型上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微调。二是形成工业AI 视觉的标准化平台,减少对人工的依赖。三是完善数据清洗、数据生成、分析辅助的工具链。2.0 阶段产品易用性将大幅提升,同时成本进一步下降,客户关注性价比。此外,大规模的AI 运行scale up & scale out、场景复制和迁移泛化的问题是本阶段的重点议题。

目前,阿丘正处于从1.0 迈向2.0 的上半场。整体而言,当前AI 在工业视觉领域仍属于逐步加速渗透的过程,公司在投资者交流电话会议中预计到2024、2025 年之后将开始加速普及。

Q6:如何展望AI+工业视觉赛道的市场规模?AI 在工业视觉领域的渗透率如何判断?公司认为:

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电话会议,国内通用工业视觉市场规模约为200 亿元,公司进一步按产业链划分:

1)硬件:包括相机、光源和镜头约为50-60 亿元,占整体市场的25%-30%。

2)视觉系统:占70-80 亿元,略大于硬件部分。

3)解决方案:消费电子领域约占20 亿元,锂电池领域约占10 亿元,共计30-40亿元。

公司表示,目前通用工业视觉市场中AI 渗透率为5%~8%,未来有望提升至50%。此外,公司判断,5 年后,除了工业视觉领域的测量问题,检测、识别会被AI 全面覆盖,其中AI 在检测中的渗透率有望快速增长至60%-80%;定位问题用传统方法可以解决,但AI 会大大简化整个流程。

Q7:工业视觉下游场景众多,各自有什么特点?公司总结:

1)最上层为半导体、面板与PCB,特点是工艺属性强,不仅依赖技术能力,典型公司如KLA。公司认为该领域存在重大机会。

ai工业视觉软件 独角兽十问十答系列22:工业AI视觉平台的领导者-阿丘科技

2)腰部市场,如汽车、电子、新能源领域。具有两个典型特点:1)极具创新力,以电池为例,有磷酸铁锂、三元电池、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多种形态。除头部公司外,不断有创业公司用颠覆性的创新方法重塑行业;2)竞争激烈,市场规模大且快速变化,靠近消费者,难以形成一套标准解决方案。典型公司如康耐视,将解决方案解耦,形成标准的算法库CVL、视觉平台软件、智能相机、视觉系统等多重解决方案;同时拥有头部客户,如Apple、 等。腰部市场需秉持解耦的理念,追求碎片化市场的覆盖。

3)一般行业,如食品、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特点是节奏较慢,认知度不佳,客户较少关注底层技术,更为关注解决具体问题的速度与产品易用性。

因此在这类市场,产品力是制胜的关键点,而形成产品力的关键要素是易用性与快速部署。典型公司如基恩士,覆盖客户层次广泛,拥有强势定价权。

Q8:除了仿真技术手段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加速 cases 的收集?

公司表示通常有三种方法可以采用:

第一种方法是最早期采用的通过人为制造缺陷或PS 缺陷数据,即与客户商讨该缺陷的特征和表现,以便公司能够准确了解其特点。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即如果客户不提供足够的信息,我们将无法准确了解该缺陷。因此,这种方法在早期使用较多,但后来逐渐减少。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AIGC 来进行缺陷生成,通过模拟和生成缺陷的特征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应对缺陷背后的复杂性,并且可以生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缺陷,这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非监督学习的方式,使用OK 品(合格品)进行建模。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理解缺陷的特征和模式,从而提高缺陷检测和修复的效果。

Q9:如何看待大模型对工业视觉领域的影响?公司认为:

大模型是相对概念,用“基础模型”描述更为准确。基础模型包含两层概念:1)通用基础模型,如SAM,能够解决通用问题,但是解决方案较为粗略,工业场景中无法直接使用。2)行业基础模型,如针对PCB 行业的基础模型或预置模型,阿丘已在这类模型中取得进展并实现商业化落地。

另一方面,大模型不能通吃一切,其可能符合To C 端的通用需求,并诞生相应的公司。但对于To B 类或垂类需求,会出现垂类的基础模型(小模型)。最终的生态将是大模型+垂类的细分模型并存。

Q10:CV 领域什么时候会迎来“ 时刻”?公司认为:

目前在工业视觉的实际应用中,AI 的应用仍属于上一波的技术阶段,主要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其中神经网络层数大约为20-30 层或30-50 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CV 领域的“ 时刻”目前还没有出现,颠覆性创新技术出现的时间具有不可预测性。Meta 提出了SAM,得到资本市场疯狂追捧,事实上只是迈出了一小步,CV 领域的大模型依然需要一段时间。公司认为,CV 领域一定会出现自己的,大概率由技术路线清晰的头部大模型公司(如)引领。

风险因素:下游应用增长不及预期;工业AI 视觉平台技术研发不及预期;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不及预期等。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