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开始之前,先“自嘲”式地宣布一则消息:《电子负极》运营了长达两年半的时间,最近才终于回了Logo制作的成本!喜大普奔!原因是《电子负极》之前一直在亏本运营,今年换了一位新笔者,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与伟大的、唯一真理的引导,通过“阴阳平衡”法,以“不求发大财,但至少不亏本、收回长达两年半以来的成本”的主旨开展新的征途。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电子负极》期望不断为读者与国内电子音乐文化圈带来更好的内容,“阴阳平衡”便成为了必要的要求,望周知、盼理解。本文无任何业配元素。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场景愈发频繁。从电子设备中的虚拟语音助理到语音转文字功能,从家中的扫地机器人到智能音箱,我们几乎无时不刻在接触人工智能。
近期,备受期待的国产DAW(数字音频工作站,宿主)音虫推出全新功能——AI编曲。该功能一经推出便饱受争议,今天《电子负极》为大家讲点新鲜的,以支呼口吻:如何正确看待AI编曲。
经了解,有很多音乐制作人认为这项功能会取代低端的编曲工作。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近几年高速发展,但现今仍处于“弱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以的AI编曲功能来看,它目前只能写出极简的、“幼稚”的Loops。
当然,国产DAW才刚刚起步,它相关功能的研发还需要时间。Apple开发出一款App名为“音乐备忘录”,相比起音虫,它的AI编曲功能无需在云端计算、处理原文件。笔者使用传统打击乐器三角铁敲击了一段,录音后使用AI编曲功能添加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对比演示如下。
相比起音乐备忘录App的两种乐器外,音虫的AI编曲功能还能够添加键盘乐器,且AI创建的段落还可以导出Midi文件,值得下载尝鲜。
音乐制作是一项要求相当高创造性的工作,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并不拥有意识,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这也就意味着它无法完整的取代音乐创作,不能繁衍和创造新事物。说直白点,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意识和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人工智能”根本没有诞生。所以所谓的AI编曲也还远远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AI编曲”,最多算是软件自动编排一些Loops或一些Demo级别的曲子。
《电子负极》上属公司的所有全职人员均为音乐制作人或尝试过音乐制作(甚至包括友爱的前成员们)。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时间里,AI编曲难以真正地取代音乐制作。
AI编曲存在的问题还有涉及抄袭、照搬照抄、反复的现象,这由它的本质所决定。因而,在现阶段,如何去规避也成了许多开发者思考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仔细研究,至少可以出100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绝不夸张。
归根结底,AI编曲同其它的人工智能应用一样,在目前阶段均归属为生产工具。假以时日,它被改进为一个好的生产工具(并非只能制作简单的Loops时),它可以让我们的音乐制作工作更便捷、高效地完成。
人创造的生产工具大概率会生长出抗衡人的特征。如何利用这份技术,为音乐创作带来突破;如何以“智”提“质”,利用人工智能赋能音乐的高质量发展,才是音乐人真正需要考虑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