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去年11月底的发布,全世界都在为“生成式AI”( AI)这项革命性技术而疯狂。
对于内容创意产业来说,无论是音乐、短视频,还是电影电视等都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但多家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却加速了探索AI创作的步伐
内容创意范围里,AI首先横扫大众认知的是音乐创作。
最近两周,B站上疯传一系列孙燕姿风格的歌曲,从“漠河舞厅”到“一场游戏一场梦”,甚至还有“好汉歌”……孙燕姿独特的嗓音演绎着完全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大众充分认识到AI时代各种以假乱真的“演绎”能力。
在AI加持下,孙燕姿再次席卷华语乐坛
借助飞速发展的生成式AI技术,高质量文本、图像、代码、语音、视频正在迅速接近人类创作的质量。
对于一些特定范围的应用,AI的作品已经达到了“足够高的标准,以至于人类很难区分AI合成输出和非AI合成输出之间的区别”(2021斯坦福大学AI索引)——所有内容创意行业正朝着AI生成一切的方向演进,不管你喜不喜欢。
我们把目前的阶段称为内容创意产业的“时刻”。
“时刻”,顾名思义,就是出现并迅速主宰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时刻。
由于横空出世的使用自有的iOS操作系统,带给用户全新的使用体验,所以在那时,几乎所有的手机应用都在疯狂加紧提供版本:基于iOS系统,更要基于无键盘的超大电容触摸屏,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想一想,所有的移动应用都要重写,从天气预报到电子邮件,从纸牌游戏到地图应用,全部都要重新来一遍;随之而来的对于移动应用产业的颠覆和洗牌,让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协作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现在,借助AI创作飞速下降的技术壁垒,内容创意产业将迎来空前的繁荣……宛如远古时期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
我们现在还处于AI创作的初期阶段,但生成式AI技术现在已经开始改变产业的玩法了。
最早的先行者,是一部名为《盐》(Salt)的短片合集,它们是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 的作品。
利用一系列AI工具生成了这些具有上世纪七十年代风格的科幻电影短片。这些短片最早发布于2022年8月份,那时候离众所周知的向公众发布还有三个月。
AI系统虽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内容生成水平,但还只能通过传统的程序API进行调用,较高的使用技术门槛导致极少有人尝试用AI进行视频创作。
当时使用、 和DALL-E 2等公开的AI应用进行电影创作。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他使用了“深度合成”()应用形成电影中的运动感——当然,这些名字现在已经是如雷贯耳了。
电影中的所有声音(除了自己的声音),都是用一个名为Murf的AI音频生成器创建的。
最有意思的是,还鼓励观众参与电影创作:在每部新片发布之后,观众可以投票决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再将这些观众的意见融入到电影未来的情节中。
AI系列短片,在社交平台邀请观众决定故事走向
快速创作,及时反馈,让这位创作者可以比传统电影制作人更近距离贴近自己的观众。
现在看来,这部生成式AI时代早期(其实也就是九个月前)的电影还略显粗糙,制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不过随着去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后,各种生成式AI系统如雨后春笋般的爆发出来,以多模态(能够同时具备文字、图片和视频生成能力)为代表的新特性和基于自然语言对话的使用方式,让AI系统的生成质量和易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新的创作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我们可以想象,AI辅助创作者最自然的方式,就是承担一部分相对简单机械,无需太多创意的补充环节,如背景填充、细节渲染、场景过渡的音乐生成和镜头衔接等等。
当动画刚刚成为电影工业的一部分时,有经验的老师傅通过描线来创作动画形象,并对后续的上色工作给予指导;而动画学徒们按照老师傅的指导对描线稿上色,最终完成整幅动画。
华特·迪士尼(右)与20岁就加入迪士尼公司的动画师Ward (左)
人类和AI的合作,人类创作者就是有经验的老师傅,而现阶段的生成式AI则是那个还需要老师傅调教指导的动画学徒;准确来说,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几乎数量不限且不知疲倦无需休息的动画学徒。
这种合作方式将大大减轻创作者的工作量,从而加速成品的生产速度。
是这种合作方式的尝鲜者。
今年2月初,在日本的频道上架了自己出品的动画短片《犬与少年》(The Dog &The Boy),其中就大量使用了AI生成的内容。
《犬与少年》(2023)
这部时长只有三分多钟的短片全部以AI生成背景,再加上人类画师绘制的形象叠加而成。
当然,AI生成的内容最终也还是经过了人类画师的修正和润色,不过在片尾的演职员表中明确列出:背景设计——AI(+人类)。
AI(+人类)
公开表示,引入AI创作是为了“缓解动漫行业人手不足的问题”。但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创作速度,也一定是选择用AIGC完成原创动画过程中的“脏活累活”的重要原因。
在有经验的创作者监督指导下,AI完成这些非核心内容的创作目前看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创作者们能丢给AI更多更复杂的任务吗?
随着、Mid 等生成式AI引擎的逐渐成熟,AIGC的易用性越来越高,此时就有人进行了更多的挑战和尝试。
今年2月底,有人尝试完全使用AI制作一部动画片。这就是在油管爆红的创意动画《剪刀、石头、布》(ANIME ROCK, PAPER, )。
这部动画最大的特点是:全部内容都是依赖于AI系统生成,创作者没有进行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创作。
AI动画《剪刀、石头、布》制作幕后
这部动画最大的亮点是,通过AI制作的动漫人物+绿幕拍摄的真人动作叠加,就可以生成特定风格的动画内容。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动漫和真人内容的融合完全由AI完成,人类创作者无需深度介入最终内容的生成细节,也没有进行细节的调整。
换句话说,在设计好动漫形象的基础上,真人比划着完成所有动作并拍摄,结果丢到AI系统里,生成了动画视频。AI可以把真人动作直接转化为动画片,也还是挺神奇的。
最终只须三个人就以最简洁的方式完成了这部七分多钟的动画,细节严丝合缝,顿时引起强烈反响。
创作能力的提高,使AI不再局限于动画学徒的角色,甚至可以完成如此复杂的内容创意;
而人类创作者的责任,从制作核心内容这样的具体任务,可以逐渐抽象到提供核心素材指导AI系统完成内容创作,甚至只是提出比较模糊的指导,然后在大量内容中筛选并挑出自己认为最佳的内容。
AI既高效又不知疲倦,在其辅助下人类变为了创作内容的挑选和验收者。
至于像把演员的形象进行修饰,使其更年轻或者更老,这对于AI来说已经是标准操作,没有任何难度了。
下图为哈里森·福特在出演最新《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时,为了配合剧情需要,通过AI调整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一些的效果。
AI在大银幕上已经可以“扭转岁月”,哈里森·福特重回巅峰状态
毫无疑问,AI将会开始逐渐改变好莱坞电影工业,从电影制作到电影推广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出现在以下方面:
剧本创作
AI可以帮助电影制片人分析数据和市场趋势,以及根据预设算法自动生成电影剧本的梗概和内容。这可能会增加电影公司对电影的掌控,但也可能削弱编剧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角色塑造。
角色构建
AI可以根据数据和算法自动生成角色的外貌、性格和行为特点。这可以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但也可能导致电影中的角色缺乏深度和独特性。
拍摄全流程
AI可以帮助电影导演分析电影场景和灯光设置,并进行虚拟拍摄和3D模拟。这可以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但也可能削弱导演的个性化风格和创意。
后期与视效
AI可以帮助电影特效师自动生成特效和场景,从而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电影营销和推广
AI可以帮助电影制片人分析受众群体和市场趋势,并制定更加精准的电影营销和推广策略。
但并不是业界的每一个人都愿意拥抱AI带来的变化。从行业大腕到普通的从业人员,很多人对AI参与创作都抱有深深的警惕或消极印象。
早在2016年,著名的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就曾明确表示过对AI的抵触:
我根本不想将这项技术融入我的工作中,我强烈认为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
AI生成的基于特定风格的动画也遭遇了版权方面的挑战——AI制作出吉卜力风格的动画会不会形成对吉卜力工作室的侵权?
由生成吉卜力风格的“指环王”
毕竟AI系统并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它形成创意内容的源头依然是整个互联网,所涉及的训练数据是否有合法的版权?
哪怕获得的训练数据本身是有版权的,这也不意味着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AI系统创意结果也天然拥有合法的商业版权。
另外,一些明星也对AI参与创作表达了忧虑,不希望数字化创作能够更大程度地取代自己的表演。
今年四月份,基努·里维斯(Keanu )接受《连线》(Wired)杂志采访时表示,他的电影合同中有一项条款,禁止制影厂对他的表演进行数字剪辑。
如果演员与AI深度伪造()领域有瓜葛,那太可怕了。
基努·里维斯担心的是,未来借助AI,系统在充分采集特定演员个人形体和面部表情的详细信息后,会不会连出演都不再需要,通过现有内容进行创作合成就可以生成新片。
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大堆AI制作的基努·里维斯视频,再担心也没用
而部分基础岗位则直接面临了下岗的威胁,比如群众演员,服化道,配音演员等等。毕竟AI要取代“人肉布景板”可太容易了,而声音也最容易被合成和伪造。
但不管怎么说,内容创意产业已经到了自己的“时刻”,原有的行业规则和生产方式将有颠覆性的改变,更多的新型创作方式将如雨后春笋一样产生出来。
对影视产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将是最颠簸的时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