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在帮助人类探索自然的路上不遗余力,但其本身无伦理道德属性。某些科学技术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在以伤害或剥夺其他生命为代价。克隆技术一直以来面临伦理道德上的严厉拷问,某些方面的运用一致为人类伦理所不容。如今AI(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已经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声音,并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学习和模仿不同人的声音、语音习惯和口音等。”某种意义上说,这种AI对语音的复制就是无生命届的“克隆”。
从前,声音的模仿只有经过训练的口技者才可以实现,且声带无法保持永久性改变,模仿是暂时性的。而数字时代的AI技术支持让这种模仿变得极为容易,且可以进行永久的复制和使用。
从生物和物理学的角度看,人和动物通过声带震动发出的声音具有音调、音色和频率上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会具有区分个体、种类的重要功能。此种区分,对维系人类社会秩序和动物自然秩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世界,无法进行外形判定的情况下,人类主要依靠具有个人特点的声音来辨识对方,声音被用以确定信任基础,维系社会信用和交往安全。动物世界,动物对声音的信任更为明显,通过声音来求偶或者辨识危险的规律被人类掌握,以声音吸引灭杀害虫的科学防治手段层出,别有用心的猎人用声音诱杀或补捉野生动物往往轻而易举。
此外,声音的独特性还可以产生财产收益。个体声音差异,在歌曲、演说、呐喊等方面给人以不同的听觉效果,基于此,人产生忧伤、喜悦、震撼等不同感受。声优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工作,声音在车载导航上的授权使用非常广泛。如今影视化产业当中的配音角色也成为了影视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一个人的声音特点,作为具体社会人的人格基础之一,是“我”区别于“他者”的重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3条规定对声音权的保护参照对肖像权的保护。
然而,当个体之间用声音予以区隔的功能被AI技术消解,是否意味着相互之间只能通过非声音途径进行身份确认,而这将对社会信任基础造成严重挑战,正如笔者所担忧的,如今运用AI声音手段开展的诈骗活动数量急剧上升,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我们无法预测,放任AI声音“克隆”技术继续发展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方方面面冲击和消解社会与生物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之后,人类自身还有哪一点可以专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