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科学诚信:措施与案例”——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会议综述

默认分类1年前 (2023)发布 admin
1,529 0
ChatGPT国内版

科学诚信:措施与案例 ”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会议综述

李欣哲 赵 铭何子豪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2023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北京友谊宾馆组织召开了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部道德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支撑中心承办。会议以“科学诚信:措施与案例”为主题,围绕“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诚信问题”“科学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科学诚信中的自律和他律措施”“关于我国科学诚信治理的具体建议”四个议题展开讨论,对我国当前科学诚信治理体系展开了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讨论,并就具体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学部道德委部分委员、院士代表、科技管理部门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专家及媒体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参会代表合影

学部道德委主任胡海岩院士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学诚信建设,从制度规范、教育培训、监督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科学诚信治理体系,为科研环境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努力,科学诚信整体向好,科技界涌现出了一大批科学诚信和作风学风的典范。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科学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科学道德建设还有若干短板,从直面问题到真正实现科学诚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任重而道远。从方针政策到系统化、科学化、可操作的科学诚信长效治理机制,促进科学诚信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hatgpt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科学诚信:措施与案例”——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会议综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以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为例,阐述了青藏科考诚信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突破国际重大科学前沿的创新突破意识,二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崇高使命担当,三是立足实地科学观测的系统考察研究,四是应对艰苦环境挑战的团结协作品格。姚院士指出,正是这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同心协力,拼搏创新,奖掖后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攀科学高峰,引领国际前沿。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齐让指出科学诚信是现在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团队的共性要素,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三大战略的基石。他进一步分析了当前的论文导向、过度量化等评价体系问题,以及对科学诚信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建议,制度改革应与评价改革并重,可以在医学领域先行进行制度改革试点,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还强调了政府的强势引导作用和从孩子抓起诚信教育。

清华大学梁正教授根据其参加科技部监督司委托的对《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三方评估工作的有关数据和经验,介绍了我国当前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的情况,他指出,《意见》实施以来,我国科技界的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低层次科研不端行为(如篡改、伪造数据)得到了有效抑制。他进一步指出政策体系的落实应当按照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净化协同的路径发展,提出了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拓展公众参与渠道,积极参与前沿科学领域国际治理对话和规则制定等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何鸣鸿副主任围绕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申请书高度重复问题,详细介绍了多个典型案例及处理办法,深度剖析了内在原因。他认为申请书作为团队和科研人员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具有知识产权属性,同时应当包含传承与创新。何主任提出三点警示,其一不能简单地根据重复多少的文字来决定它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性,其二科学研究有阶段性,工作的持续或创新应审慎对待,其三呼吁慎重进行申请书的分享,避免被抄袭或被剽窃。

上海交通大学李侠教授围绕着我国科研生态野蛮生长中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指出学术不端具体表现形式涉及伪造同行评议、数据造假、论文工厂、剽窃等多种类型,近期凸显的是图片重复、误用的问题。同时,学术不端成因复杂,包括评价机制扭曲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资源硬性约束以及恶劣环境下个体侥幸心理与成本收益计算。据此,李侠教授提出从组织架构上加快构建分布式治理体系、通过社会资本的损益从内源遏制不端行为发生概率、对造假行为积极调查公示、积极引入第三方仲裁机构、惩罚要及时明确透明等建议。

chatgpt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科学诚信:措施与案例”——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技伦理研讨会会议综述

会议现场

主旨报告之后,与会的各位院士和专家围绕着提出的几个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诚信问题”方面,大家认为科学诚信在学科领域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主要表现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较差,学术不端占比较高等方面。人文社科领域主要表现在调研形式主义,走马观花,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失真等方面。此外,以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成论文、代写论文等科学诚信挑战。梁正教授指出将对整个科学范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诚信使用和正确披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张兆翔研究员表示不能一味的把否决掉或者毫无边界地去使用,而是合理地发挥的优势帮助我们进行科研,他同时也指出蹭热点以及重复“造轮子”的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科学诚信问题的。

在“科学诚信的关键因素问题”方面,大家认为我们国家科学诚信问题之所以易发、多发,既有社会大环境物质化、功利化的影响,又有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职称晋升、项目经费、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压力,最终造成有些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铤而走险。梁正教授指出,如今论文工厂等科学诚信问题泛滥与科学共同体和市场结合、和科研资源配置结合后向功利化的方向发展有关。更进一步地,科学诚信顽疾是与社会环境、评价机制和激励资源配置相关的,目前的科研环境中竞争性机制占比过高必然会带来科学诚信问题。清华大学李正风教授指出,社会整体文化的分裂,即科研外的领域普遍不讲诚信而唯独要求科学诚信,也对科学诚信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认为科研人员的道德水平是散点分布的,并就此提出了有关科研诚信治理的“三条线”:底线、基线和高线,其中基线是大部分科研人员的道德水平状态。他指出,我们首先应当守住底线,再思考如何通过改变现有科研诚信教育体系来提升基线并达到高线。

在“科学诚信中的自律和他律”方面,大家强调要自律和他律并重,科学诚信建设要以教育为先,建议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同时要加强惩戒。当前我国的科学诚信处理中还没有真正做到“零容忍”、“快处置”,惩戒、教育、警示的作用没有真正得以发挥。何鸣鸿副主任强调了教育对于解决“灰色地带”科学诚信问题的意义,他指出对于“灰色地带”的科学诚信问题,需要更多的通过教育、文化引领、清晰政策使科研工作者知道科学诚信行为的边界,并尽量缩小其中不规范的行为。李正风教授指出,目前有关科学诚信的制度设计还不够合理,科研讲诚信的成本太高而不讲诚信的代价太低,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上态度过于暧昧,给社会传递了不良的文化信号。

在“科学诚信治理的具体建议”方面,专家们认为不仅应该关注像抄袭、剽窃、篡改等可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还应该关注到我们国家一些特殊的灰色地带的问题,比如论文的不当署名、申请书的重复,尤其是评审过程中的打招呼行为等。专家们对此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划定科研活动边界和底线,构建学术信誉指数,优化同行评议制度等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玉民教授提出了“什么是科研不端、科研规范”的问题,并结合了哈佛大学杰拉德·霍尔顿教授油滴实验的例子,指出我们可以从如何认识科学发现的角度分析和划定科研活动边界和底线。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提出了构建学术信誉指数的思路,他认为可以把科学诚信作为科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构建学者的学术信誉指数,从而提高学者的造假成本。北京大学周程教授和邱泽奇教授都强调了优化同行评议制度的重要性。周程教授对比介绍了日本和我国以人为对象的同行评议制度的差别,指出可以借鉴日本“学部制”的评议经验,增加同行评议时同行的数量。邱泽奇教授通过讲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位老师通过同行评议晋升为教授的正向案例,指出了同行评议的积极意义,并强调我们应该推动同行评议的一般化和学术共同体认可。

胡海岩院士在研讨会总结时指出,科学诚信是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石,而科学诚信的建设是一项艰苦的长期任务。本次会议围绕着我国科学诚信事件的问题、现状、原因深入剖析,既有对科学家楷模精神的介绍,也有对相关科学诚信案例的分析。不同领域的与会专家也依据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积极建言献策,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诚信问题的认识,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总体而言,我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科技大国,科学诚信建设需要从多维度入手,久久为功。他强调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诚信教育,加强年轻一代的科研规范教育,从青年学生抓起,规范科技活动行为,特别要重视像论文工厂、不当署名、评审打招呼、学术交流规范等问题的治理,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END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