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去年11月推出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引发了社会强烈的关注,该软件能够在大部分领域与人类进行持续性语言交互,并有着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对话逻辑。也正因此,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工作将比人类更有优势。
到底有多神奇?
它能找出文段中的语法错误,也能编出一个在逻辑和语言上完美无缺的故事,还能找出计算机代码中的bug;甚至美国一位大学生依靠写出了全班最高分的论文、哥伦比亚一法官用做了一项法庭裁决、以色列总统用公开发表了一段致辞、国内一位券商分析师用写了一份研报……也正因为强大的工作处理能力,在发布后的短短5天内,用户就超过了100万人;至今用户已经暴增至1亿人,打破了最快突破1亿月活产品记录,成为全球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应用之一,甚至迫于服务器访问压力,已在近日宣布停止了新用户注册。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人类曾经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拥有的“情感和幽默感”上也毫不逊色。例如,有网友问+5等于多少,回复等于7,网友继续说老婆说等于8,居然说对不起并说老婆是对的。有网友戏谑地说:“比你老公的情商还高”。
为什么要和你“抢饭碗”?
2016年,人工智能技术全面爆发,「分析型AI」开始大规模应用,包括推荐系统、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约600亿美元发展到2021年的近3000亿美元,在推荐系统、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加持下,亚马逊、字节、商汤、特斯拉等公司快速发展。这些被称为「分析型AI」,或「传统AI」。中国在这方面,并不落后,甚至领先世界。
在去年12月的北京AIGC技术发布会上,昆仑万维发布了“昆仑天工”AIGC全系列算法与模型,并宣布模型开源。在这之前,万兴科技也曾宣布布局AIGC,首款产品万兴AI绘画开启公测;中文在线也已推出AI绘画、AI文字辅助创作等功能。
但在未来,这种「生成式AI」将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的基础工作。国盛证券指出,AIGC技术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自然语言处理(NLP)和AIGC生成算法,AIGC投资方向主要包括软硬件与数据集。生成算法、NLP与算力决定AIGC能否运行,而高质量的数据集决定了AIGC质量与商业模式。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可能引发的失业属于典型的技术性失业,即原来由人完成的工作被机器来代替完成。任何一项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全面推出,都会触动原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技术角度来说,依托巨量数据资源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可以比人类更高效地完成数据整理、文稿编辑、机械重复类工作,因此有媒体认为,从事软件技术类、新闻媒体类、法律工作类、市场研究分析师、教师、金融分析类、交易员、平面设计师、会计师、客服的人员将更容易被抢走饭碗,因为相比于人类有着更高的准确率和更低的成本。
(图源:抖音同花顺数据可视化)
不要担心,和你“抢饭碗”的速度没有那么快
在现代人的记忆中,没有任何一项技术会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大规模失业。生成性人工智能真的会是一个例外吗?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项技术是如此之新,而且考虑到就业对技术变革的反应是如此缓慢。以前,计算机进展是线性和可预测的。你想出了步骤,计算机就会跟着做。计算机按照程序行事;它不学习,也不即兴发挥。但等「生成式AI」有所不同,技术专家告诉我们:一系列直到现在都不可能自动化的任务正在变得可以自动化。「生成式AI」是即兴创作,不管它们是否会最终取代这些工作岗位,他们都有可能破坏大量白领工作的稳定性。
新技术发展的早期人们和企业通常只是在摸索如何使用这种技术,而不是思考如何利用它们来创造新产品,简化业务运作,并使员工更有效率。从历史上看,这个过程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长,比如电力。电路、电灯和初级电动机是在19世纪初发明的,但直到20世纪,电力在美国的广泛采用才开始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再比如计算机,它们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商业化,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在生产力统计中。
一些技术明显提高了生产力,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例如,自动化流水线等工具在提高产出和生产力的同时也压低了制造业的就业率,但其他技术,即使是一些令人惊奇的技术,却没有展现出大规模提升生产力的强大效果。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互联网几乎彻底改变了通信的每一个方面,虽然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约会、交流、阅读、观看、投票、情感和记录我们自己的生活故事的方式,启动了无数的企业、创造了无数的财富,但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在2000年认为,互联网 “没有通过作为一项伟大发明的门槛测试”,因为它 “比以前更便宜、更方便地提供信息和娱乐,但它的大部分使用场景涉及将现有活动从一种媒介替换到另一种。” 从宏观上来看,技术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是远远大于被技术取代的就业机会的。
历史上的每一次创新都会面临激烈对撞。它能摧毁旧事物,也能催生新力量。面对创新,我们不应该阻止它,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思考如何让它为人类服务,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金融五道口、X科技实验室、新民晚报、商业洞察
编辑 | 张思逸
主编 | 张越
监审 | 宋锦峰 杨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