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迎来了新一轮人工智能爆发期,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或可以大幅提升人类社会生产力,甚至带来新的经济增量机遇。普通人要如何抓住机遇呢?有没有机会可以搭乘这轮东风呢?
要说最近最火的东西是啥,那只有。上线仅两个月,的用户就达到了1亿,频频登上热搜,甚至无数大佬都在讨论。
能写代码写作业、
能做题写剧本
……
近日突然爆火
有关的多个话题登上热搜
的问世标志着对话类人工智能可以在大范围、细节问题上给出较合理准确的答案,并根据上下文形成一定像人类一样有逻辑且有创造力的回答。
是什么?
是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一个对话AI模型,于2022年11月正式推出,因其极其出色的文本生成和对话交互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走红,五天内用户破百万,两个月用户破亿,写论文、写周报、写代码……一时间风头无两。
近日宣布,截至2023年1月末,月活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这一客户增长速度刷新了消费级应用程序用户增长速度记录。
根据 Tower的数据,达到1亿用户用了9个月, 则花了两年半(30个月)的时间。该报告援引分析公司的数据表明,1月期间,平均每天大约有1300万独立访客,这一数据是2022年12月的两倍之多。
分析公司World of 整理的一份排名报告显示,Meta()用了4年半(54个月),用了5年(60个月),而 达到1亿用户用了6年半(78个月)。
能取得如此轰动性的战绩,是由于其能够逼真模仿人类对话,并对用户的提示做出详细的回应,业内对的共识是,它可能具备一定的思考力,以测试人工智能是否达到人类水平智能的图灵测试为尺度来衡量,它是最有可能通过图灵测试的AI模型。
不少和“聊过天”的网友纷纷感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办不成的”。
假如各行各业都引入
1. 当网络小说作者使用
每天用AI写100篇小说,选几篇开头最离谱的放上网络平台开通会员阅读
2. 当短视频作者使用
一次养100个号,0成本批量生产剧情,总有几个能变(带)现(货)
3. 当村口大妈使用
八卦满天飞,流言一个比一个离谱,每个流言附赠2000字细节
4. 当星座博主使用
后台随机生成10亿份性格特点,没有最准只有更准
5. 当脱口秀演员使用
不用写稿,专练语速,一分钟讲10个段子,一个月后可以兼职
6. 当外卖员使用
先生成一份白名单,接单前过滤出餐慢的商家和小区没有电梯的客户
7. 当《狂飙》里的督导组使用
2000年工作计划书:去京海市旧厂街抓两个收卫生费的管理员
8. 当伪专家使用
每天发布10000条建议,覆盖全年龄段人群+衣食住行等一切方面
9. 当网络客服使用
极致话术,含“亲”量100%,三分钟干烧客户CPU,投诉率下降90%
10. 当cp同人文写手使用
全世界的小说桥段都可以发生在你的cp身上,只要尝试足够多,恩怨情仇全都有
11. 当情感博主使用
一段普通的情景描述+“爱情也是这样”,一个月后粉丝翻倍
12. 当论文党使用
大纲一秒到手!内容一天问完!就看查重了
爆红背后也有挑战!
自发布以来,它的能力也不断被人们解锁,但人们在试用中慢慢发现,数学能力是的一大短板,连简单的“鸡兔同笼”题都能算错。大概是考虑到这一点,近日宣布了一次重要更新:提升了真实性和数学能力。
据了解,较上一代产品提升明显,对话模式具备更好的交互体验。但对比等搜索引擎,尚不具备替代搜索引擎的能力。的数据来自训练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仅更新至2021年,可用信息有限,同时真实性也无法得到保障。
此外,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采用免费的模式。根据的CEO 披露,每次聊天成本约为几美分,其中一部分来自Azure云服务,未来公司在持续优化成本的同时,会考虑通过收费获利,预计的收费模式包括订阅制、按条收费等。
随着迅速走红,其竞争者也不断涌现,从公司的、公司的、谷歌公司的LaMDA到 AI,这个赛道将变得越来越“卷”。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看待?
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Hegde认为,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某些工作——这些工作有被AI代替的风险。
以新闻媒体为例,卫报早在2020年就让软件撰写了一篇文章——结果喜忧参半。“复制编辑当然是它非常擅长的事情。总结一下,使文章简洁明了,这确实做得很好,”Hegde说,但一个主要缺点是该工具无法有效地进行事实核查。
在教育领域,《纽约邮报》则指出,教授和教师可能被人工智能课程取代。英国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学者 担心,如果学生们开始使用,这不仅是“外包”了他们的论文写作,还会“外包”他们的思维。
我们应当秉持怎样的态度看待这种技术革新?
人工智能本就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其运行基础是人类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解决问题更绕不开设计者给定的程序框架。对待新技术,相比于杞人忧天,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规避滥用等现实问题。毕竟,人工智能产业正逐渐告别野蛮生长,而其背后暗含的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伦理失范等治理困境,才是智能化转型带来的现实挑战。
“出圈”,意味着AI大规模
商业化时代可能到来
业界认为,的“出圈”,可能意味着一个AI大规模商业化时代的到来。
图源:新华社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培杰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To B端到To C端的智能运用方面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通过交互平台可以帮助企业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案,并在教育、医疗、汽车、智能场馆、智能家居等领域产生新的行业发展变革,在提高服务品质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服务成本。”
2月初,宣布推出付费订阅套餐,每月收费20美元,开启商业化变现道路。订阅该套餐的用户可在免费服务基础上享受高峰时段免排队、快速响应、优先获取新功能等额外权益。同时华西证券研报显示,除了以外,、 等其他主流应用亦开启商业变现,根据内容生成次数、生成质量等条件设置多级别订阅套餐。
随着这些主流应用逐步开拓商业化模式,AIGC行业的商业化潜力逐渐释放。
对中国用户有哪些影响?
目前,中国手机号无法注册账号,大量中国用户被拒于门外。有网友呼吁:“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
近日,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公布人机对话相关专利。其中,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申请的“人机对话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专利可实现人机顺畅沟通。
阿里巴巴达摩院(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人机对话及预训练语言模型训练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专利可提升问答交互的准确性。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人机对话方法以及对话系统”专利可识别用户异常行为进行回复。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7日从百度获悉,百度类项目名字确定为“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按照谷歌和微软节奏,文心一言开放内测还有可能提前。
天眼查App显示,我国目前有超400项“人机对话”相关专利申请信息,其中超八成为发明专利。所有专利申请中,已获授权的有120余项。今年截至目前,已有7项相关专利公布或获得授权。
商业前景如何?人工智能未来会如何发展?
不仅在互联网和多个行业引发人们的关注,在投资界还掀起了机构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热潮。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在去年11月亮相之后,在推出仅两个月后,今年1月份的月活用户已达到了1亿,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而随着的成功,人工智能再度成为了华尔街的热词,不仅是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也纷纷押注科技领域。
AIGC技术让人工智能从感知理解世界到生成创造世界,是一次开创新时代的巨大跃迁。对有志于在新时代浪潮中掘金的企业来说,数据、算力、算法这驱动AIGC发展的三驾马车,每一项都耗资巨大,都可能导致经营成本的居高不下。而挑战也在于此:用户期待AIGC工具将内容创造工作的边际成本降至无限接近零成本,以便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AIGC应用如何才能从烧钱变成赚钱?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还需要经历大浪淘沙般的残酷市场竞争后才能给出答案。
比同类到底强在哪?
让 加速出圈的,是一则 “谷歌创始人亲自下场改代码” 的新闻。要知道自 2019 年开始,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就逐渐淡出了一线工作,开始 “躺平式” 管理,此次情况确实不一般。
在 1 月 17 日,微软 CEO Satya 也公开表示要将竞品公司 的产品与自身生态结合,将 加入到 Bing、、、Azure 等微软 “全家桶” 中。时隔仅一周,微软向 追加数十亿美元的投资。2 月 8 日微软再次发布公告称将推出由 支持的最新版本 Bing(必应)搜索引擎和 Edge 浏览器。在 爆火后,Gmail 创建者之一、谷歌老员工 Paul 对此评论道,“ 将彻底摧毁谷歌赖以生存的搜索引擎,可能只需要一两年时间,谷歌就会被彻底颠覆。” 从近日谷歌的动作,此言不虚。2 月 7 日,谷歌突然发布了基于谷歌 LaMDA 大模型的下一代对话 AI 系统 Bard。Bard 和 类似,都是聊天机器人。
网上关于 的功能科普很多,不再赘述。这里想探讨的是, 到底比以往的聊天机器人强在哪?为何让这些巨头如此忐忑不安?首先, 的程序比其他任何可供公众互动的聊天机器人都要先进,比谷歌的搜索引擎更有效地回答问题,针对任何提示,都能按照规范编写可信的文本或计算机代码。
它能完成写论文、编代码、写新闻、写情诗、创作小说、创作说唱歌曲等高难度要求,网友向 发起的挑战中,提出的问题从如何运营公司、如何管理孩子、为何生育率下降的普世问题,再到中国的文化和政策等政治问题, 大多能应对流畅。
此外, 阅览了互联网上几乎所有数据,并实现在超级复杂的模型之下进行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被称作 “AI 皇冠上的明珠”, 出色的语言处理被认为是迈向通用型 AI 的一种路径。 的 “强”,还体现在其人才团队的竞争力上。
研发出 的 ,是一家 2015 年才成立的 Non- (非营利机构),这个组织不以赚钱为目的,纯纯是在用爱发电。其号称以防止人工智能对人类造成伤害,打造 “通用” 机器人为目标。虽然是初创公司,但其创始人队伍可以说是拥有硅谷的顶配,包括特斯拉的伊隆・马斯克、创业孵化器 Y 的联合创始人、曾任特斯拉人工智能的负责人、谷歌机器学习研究员、 人工智能研究员等,如此智囊团足以体现 的科技含金量。
科技创新从来都是烧钱的游戏, 的背后,还获得了业内 “金主” 的支持。2022 年, 的算力支出(计算 + 数据)达到了 4.1645 亿美元,人工支出 8931 万美元,约合 35 亿元人民币。但如此烧钱,仍然不缺融资,前文提到的微软就向 追投数十亿美元。
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首先带来变革的将会是内容生产领域。
现在很多短新闻、新闻快报已经有很多是机器自动生成的。
而今随着的火爆,AIGC,也就是AI ,AI来生产内容的时代即将到来。
原来机器、电脑等工具的发明,都是被用来代替简单的重复性工作。
但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能够完成重复性工作,同时也能玩出一些新花样。
AIGC不仅仅是,还包括AI作图、AI建模、AI生成音乐等等。
Ai作出来的画作,获了最高奖
2022年底,AIGC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突破,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发布的2022年度科学十大突破。
而随着微软对的投资与合作,微软正在推进的工具商业化,计划将包括、DALL-E等人工智能工具整合进微软旗下的所有产品中,并将其作为平台供其他企业使用。
可以想象,如果将来微软与打通,并与搜索引擎连接起来,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直接调用和搜索引擎,那么对很多文字工作者来说,可能既是效率的提升,也是能力的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谷歌公司感受到威胁的原因之一。
其次,还会带来商业模式上的变化。
硅谷著名的投资人查马斯()就认为,随着大模型的功能越来越强、成本越来越高,AI领域有可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叫做模型即服务,英文简称是MaaS(Model as a )。
所谓模型即服务,简单理解,就是大公司开发出了一套AI模型,这是一个底板。
这套底板基础很扎实,但是对于专业领域,那些具体的、特别专业的工作,它还需要再深入学习。
而MaaS模式,指的就是把这个基础算法的培训过程,分成两段——
基础开发阶段由巨头完成,他们是模型的创造者;而第二个阶段,则由细分领域里的公司来完成。
这个针对AI模型在细分领域的二次训练,就是留给新玩家的机会。
按照MaaS模式,科技巨头在将来会对外开放这些AI模型的调用接口。
吸引一些规模较小,但是对行业理解更深的玩家,付费使用这些接口,并将模型打磨成真正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通过市场合作,从巨头到新玩家再到终端消费者,都可以获益。
巨头承担了巨额的模型开发成本,但可以从其他行业中,收取模型接口使用费,而且避免了过度聚焦到某个特定行业带来的风险。
同时,细分行业里的人,也不用从头研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使用AI模型。
结 语
可以聊天、写诗、查信息、写简历论文等等,可以完成用户很多奇思妙想的任务。虽然能够较好地回答多数问题,但是由于其语料库的缺乏和算法的不足,现在还存在一些答非所问的情况,在一些略有深度、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其答案往往”捉襟见肘“。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最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比人类更好更快地完成一些任务,但它们缺乏完全理解和复制人类智慧、创造力、情感和同理心的能力。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是有限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取代人类。虽然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比人类更好更快地完成一些任务,但它们缺乏完全理解和复制人类智慧、创造力、情感和移情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被视为增强人类能力的机会,而不是取代人类。在未来,人工智能和人类可以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改善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如果将来,你能使用,你会怎么使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