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6日至29日,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2022—2023)总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山东济南隆重举行。经过如火如荼的激烈角逐,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二(6)班梁静怡同学(指导老师田蒂)、高二(9)班何晟于同学(指导老师李燕芳)荣获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
本届大赛分为初赛、区域复赛以及总决赛。决赛以“语言主权与作者的存亡”为切入点,以“写下为永恒”为主题,将《对话》和《语言与未来》作为A、B题目设考,共吸引了全国来自23个赛区、四百多所知名学校的优秀学子参赛。大赛邀请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文学院教授与全国各地邀请而来的语文教研员、高级语文教师、资深主编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决赛选手作品进行专业评审。
本届创新作文大赛历时两个小时。2023年7月27日上午,山东历城二中的教室里,一场只有沙沙落笔声的笔试拉开了总决赛的序幕。考场上,无数少男少女妙笔生花,引经据典,大放异彩。他们用笔书写着AI与人类语言的广阔前景,亦用语言描绘着人类的未来。
此外,本届大赛还安排了名家面对面环节,组委会特别邀请了阿来、曹文轩、谢有顺、漆永祥、赵丽宏、牛国栋、周京昱等名师大家与大家面对面交流,现场座无虚席,不时掌声雷动。
著名作家曹文轩为参赛学生举行了名为《漫谈各种描写》的讲座。在他看来,好的写作归根到底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因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和写作是7:3的关系,写作只是阅读的结果。
2023年7月29日,以“写下即永恒”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正式落幕,颁奖典礼在济南东荷体育馆盛大举行。
著名作家阿来以《一滴水看世界——做生活的观察家》为题,为选手们解读了观察生活和写作的关系。“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在。”他认为,只有对书写对象充分地观察研究,有独立思考和判断,才能写出有力量的文字。
“我们鼓励青少年在写作的时候,要突破固有模式,充分挥洒个性,展示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思考,并在写作过程中,展示语言之美、文学之美。”中国写作学会会长、长江学者方长安说。
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特别邀请大赛命题评审委员会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裴亮对试题命制思路和特点进行解析。他介绍,今年大赛在命题思路上改变了往届让所有学生同写一道命题的“一刀切”模式,而采取了同一话题、同一材料引出两个不同写作命题的模式,以A、B卷的方式,供选手自由发挥、发散思维、发挥所长。同时,也有效规避了选手们因选择不同题目而带来的面临话题语境的差异性、题目难度的均衡性以及专家评审标准的统一性等问题。在充分保障题目本身开放性与思辨性的同时,也兼顾竞技比赛的公平性。创新作文大赛始终提倡关注有鲜度的话题,注重有深度的思考,拓展有宽阔的视野,挑战有难度的题材,倡导有温度的写作,第十六届大赛的成功举办本身就是“对话”,大赛的圆满落幕本身也是“语言与未来”的最生动写照。
据悉,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原名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创办于2006年。在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创新作文大赛的题眼“创新”二字,区别于传统的重复性训练,体现出创造、创新、创意,鼓励青少年写作要突破固有的模式,充分挥洒个性,展示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思考,并在写作过程中,展示语言之美、文学之美。
决赛题目
针对以 为代表的超级 AI对文学的未来以及作为语言动物的人类的影响,当代作家李敬泽在题为《语言主权与作者的存亡》的演讲中描述了两种场景:当它以自然语言与我们对话时,在我们怎么能够判定我们面对的是一台“机器”还是另一个“我”?如果人类丧失了对语言的主权,必定会威胁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所在,到那时,人类将何去何从?
语言与未来
梁静怡
郑外高二(6)班学生
“人们对于英雄的存在欣喜若狂,对于奇迹的存在心惊胆战,对于成就的湮灭拍手称快。”揆诸当下,的发展,大语言全能非自然体的产生,人们惶恐于其入侵占领了人类的语言主权,正如同割地赔款的八国联军战争,亦或是科幻大片中的AI统治世界,害怕着终有一天我们在自己最熟悉的家园却被陌生的机器控制而口吐他言,变成被淡蓝色信息流操控着的行尸走肉。但我们可曾幻想过,在不远的未来,人类与AI科技联袂发展,新时代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蓝图?
中流击水看起势,万丈波涛价自显。创新之绳牵制AI无序发展,AI举拓世之力敦促人类未来。
马克思曾说,“科技正是让我们从迷信的荒漠中走出来,带领我们把握真实的世界。”技术的创造,寓意着我国在智能科技,AI语言上领先世界的创新发展,而不是所谓的AI控制人类,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未来的主权之争。我们的国家,拥有着卓越大脑和创新思维的高智商人才,有着联袂与共的科研团队,这项技术,既然由我们创造,我们自然有能力去掌握控制它发展中不利于人类未来的风险因素,我们有底气,有能力与AI智能共享我们的语言主权,共同创造这一片海晏河清,渔樵耕读。在我们的手中,更像是一头野心勃勃而又身强力壮的雄狮,它盘踞在世界的东方,用锋利的爪牙和让无数商人趋之若鹜的潜能前景,向危机四伏的周围宣战。而我们,是给予它成长与接受其臣服的驯兽师,的发展必然取代繁琐的人工信息筛取,无用且低效的人力劳动,由此刺激高智商人才的竞争发展,让我国的科研领域百花齐放,再迎暖春。而不断提高的科技能力又加深了对AI技术的管控,如同拉着风筝的绳子,互利共生,相辅相成。试想,人类语言与AI技术完美融合的未来,该是怎样一副高楼林立,先进繁华的盛景?
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自暗香犹绮丽。AI难跨古今先贤之渺梦,中华语言主权芬香满园。
我们不惜以最坏的结果设想,假使作为更先进的大语言者入侵的我们的语言领土,他教我们说话,代替我们说话,他无边界地入侵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因此生活在真空的乌托邦中,像被做成标本前的濒死蝴蝶。但,,或者,我更愿意成它为,高智商的数据处理器,他真的能代替所有人类的语言吗?黑格尔曾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冰冷的机械是否能计算出“池上青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夏日悠宜,又是否能绘得出夏荷煎茶,冬梅酿酒的诗意美卷?淡蓝色的数据流又是否能具象出“是臣尽节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的拳拳孝子之心和辞官难为的官场诡谲风云?不含感情的智能语音又是否能唱得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得千古绝唱、铮铮不屈之句?我自契悼一番天地,总前路遍布荆棘而往已。是数据的浏览,整合,复制,它可以是精妙的模仿者,拙劣的学步人,但很难是惊才艳艳的创造者。它作为数据信息库,他可以帮人类说话,教人类识字,但他终究不能理解先贤抛洒血泪与战场的铮铮傲骨,亦难懂振臂高呼黄金台的文人热魂。总有一片AI技术难以侵染的语言圣地,我们叫它文化,亦或是中华。我们的语言主权永远不会丧失,所以,为什么不把和智能AI大语言科技,融汇古今,串联创新?让它为科技人才的创造添砖加瓦,锦上添花;让它促进我们的文化走出国门,深入乡村;让它代替无数青年的理想愿望扎根基层深山,带去希望的火种。能做的太多也太广,我们与AI共享的语言王国,未来皆是如此。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AI增益社会保障方方面面,携手共创语言未来。
在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可发挥它的语言天赋和功能。它吞吐人言也输出谨语,它接纳数据也创造未来。我们不必忧心,不必杞人忧天,不必终日惶惶,我们不是抱金过市的孩童,我们有着掌控AI的能力,有着大国智造的芯底气。施一公院士曾在我校的演讲中这样说:“我们不害怕被取代。因为我们有着无法被置换的大脑,我们始终强于、昌盛于我们所创造的,便不再忧心于后来居上。”因此,我真正的希望,在人类语言和AI技术得以联袂前行,互利共促的未来,我将看到这样一副盛景:
我看到代替了实验室日日夜夜收集数据的老院士,他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大脑与更深维度的思考共鸣,他的手指在试剂与键盘间飞舞,眨眼间高下立见;我期待能真真正正地口吐人言,用它广阔浩渺的数据海,将刑法融会贯通,侵犯受害者的“语言主权”,为被家暴而无力反抗的家庭妇女,被暴力侵害而至今不敢行走在阳光下的受害人,为被资本剥削,被生活裹挟的非法失业群体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我希望它说得更多,说得更妙,不仅自己开口,亦教化他人;我相信,会成为温柔和善的语言大使,她为山区的孩子用语言点亮一盏明灯,照顾到因为各种原因而频频搁置的乡村支教问题,她为聋哑人量身定做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导盲语言系统,她听得懂他们说话,教他们说话,用温柔的数据表达每个灵魂的爱意;我坚信,在万千窗棂欢声笑语的团圆夜,不再有拐卖的小孩在夜里撕心裂肺的哭泣,不再有坏人逍遥法外逃之夭夭,以它过人的搜取与检索能力与人类刑侦相结合,还世界一片海晏河清。
这便是人类与相辅相成,联袂发展的未来。我还年轻,但我的梦想不是幻想,我的坚信从未被辜负。我们青年人的热血永远激昂澎湃,在齐心协力下,我所构想的蓝图,终究是踏踏实实落在国土上的乌托邦。
(指导老师:田蒂)
对话
何晟于
郑外高二(9)班学生
克劳德·彪西曾言:“音乐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诚如先哲浩渺的哲思,需要对话的承载;人类直面宇宙的勇气与发自内心的悲悯,需要在对话中以口诵,以言传。在历史的一片废墟中,我们重复着那些经久不衰的剧情,痴人妄与故者对话,智者常与周公梦谈,平凡如我们也真挚地怀抱着一颗渴望与伟大的对话的心。或斯人已逝,或重洋相隔,我们往往止步于想象,止步于对浩帙长卷的掩卷轻叹,而AI的出现似乎弥合了我们想象与现实的鸿沟。
持烛照心,剖其本质,AI的其实是信息的矿工,是百万书卷的掘金人,他们在书籍中摸索模仿,整合信息碎片,生成符合群体文化认知的对话。作为合格的织工,他们串联信息,整合资源的能力无可比拟,其便捷性更是引领了生活质量的飞跃,但这并非真正的对话。仓促的句读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字与字间绵延着空隙,绵延着看似沉吟的搜索;句与句之间充斥着横断的空白,充斥着廉价的教导。我们下咽,然后明白,这是信息的快餐。
《楞严经》卷首篇记叙了佛陀与弟子关于“心”与“我”位置的辩论,心不依存于耳鼻眼口,而是存在于“内我”之中。耳,鼻,眼所感受到的不过是外我在自然界中的投射,唯独口中喃喃的言语是内我在外部世界的自然表达,佛陀借此表达了内我包容天地的佛修观念。而AI是人部分功能的延伸,是人外我映射的再次表达,无法触及内我的灵境,固然没有自我意识。韩愈曾书“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不平是内我的波澜,是郁于中而外泄的真实流露。语言是人心的痕迹,是私人化的公共活动,倘若一种语言只具有一骑绝尘的公共属性,而忽略了自我在语言中的核心地位,那这种语言也就成了空壳,或许它能够复刻出苏格拉底在饮毒前的谆谆教诲,但他永远读不懂苏格拉底久久的望着孤月的悲哀。当月光透过菲洛帕泊斯山底监狱的铁栅栏,他的思想在悲哀中得以永久升华。
镜花水月,掬一汪以言,自我意识沟通着人的逻辑判断能力与独一无二的直觉,我们正凭此茁壮成长,傲立于世。马斯洛在《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中曾言及这种判断力,他基于测试推断出人类前百分之一的判断者具有与答案无二的准确性。这种判断力使得人类在纷繁多变的不定态生活中拥有了非凡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将条件复杂时间紧迫的生活问题一剑封喉。而AI在此方面则略显颓势,虽然坐拥庞大的算力与先进的语言系统,它仍然无法在复杂的对话中迸发智慧火花,它的判断力仍不可以支撑对话的发展。
阿西莫夫在自己的小说集机器人系列中曾设计过机器人的三大定律,机器人的中子脑基于三大规律的束缚去运作。阿西莫夫曾借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卡尔文之口道出机器人其实是“穿着大人衣服的小孩。”一方面,他们拥有人类发展千年的所有知识,以及未来千年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因此被知识诅咒,成为知识坟墓中的早夭者。知识与信息流带来感性的摧毁,带来经验的驱逐。如果站着一动不动便能学富百车,那经验又何从谈起?存在主义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说道“人是一切经验的总和。”人因为经历的不同带来不同的对话,一件小事因为主观情感的介入变得丰富多彩。一柄二十四骨的油纸伞可以是九块九包邮的商品,也可以是终其一生追寻的回眸,我们因为这种差距而独特。谈过我们都匍匐在AI的鱼池边捞鱼,那这个世界便逐渐趋于不同调度的白。
信息的赤潮,理性判断的矮山,感性的瘠土,这便是如今的AI——一条布满春冰的河流,美丽而危险,失足者的想象与思想溺亡其中。
哲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机械化奴役,”它代表了一种由人到机械的异化;而今天我想发明一个新词——信息碎片人格化,它代表了一种对于信息碎片的造人,甚至造神的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将AI对话判断为好或不好,黑或者白。诚如帕特农神庙的断壁残垣上刻写的箴言“凡事不可过度”,未来的风沙一遍遍侵蚀着残柱上的字迹,黄土剥落,但他依然载着我们,驭行千年。
(指导老师:李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