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96期 域外美术
2022年11月30日,由埃隆·马斯克在2015年末联合创立、得到微软()支持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发布了人工智能模型,能针对提示和问题生成复杂的文本,从而实现了写作的“智能化”。这个程序在五天之内就吸引了超过100万的用户,并利用它完成了无数家庭作业、新闻报道、代码编写甚至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无数真假难辨的文章——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作者是学生、记者,还是一段代码。
没有任何征兆,或又是命中注定,2023年的2月,火了。当资本嗅到了这一波商业化浪潮之时,开始病毒式地在全球传播,席卷了新闻出版、学术论文写作、电影娱乐等最早嗅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的产业。和相似的人工智能程序,也让资本市场纷纷跟进,一时间牛气冲天。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当然了,也可以完成绘画和设计这样的艺术活动,但人工智能完成的作品,真的天然具有原创性吗?对这个全新的艺术创作主体,我们将如何判定他/她(它)的合法性?
雀巢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扩展了维米尔的名作《倒牛奶的女佣》 (局部) 图片:雀巢公司
从微软模仿伦勃朗的肖像画到谷歌主导的人工智能所画出的《星空》或梵·高其他风格的作品,人工智能早在几年前就获得了技术上的长足发展,足以将人类绘画大师的作品模仿得惟妙惟肖。当2023年到来之时,人工智能绘画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人类总是惊叹于保罗·塞尚创作的景物、肖像和风景画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才华以及对20世纪艺术的影响。但在他去世一个多世纪的今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人类可以在几秒钟内复制或再现一幅他的作品。事实上,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创造任何风格的图像——从印象派到立体派再到波普艺术。人工智能只需要一个详细的提示,剩余的一切将交给算法完成。
杰森·艾伦利用创作的作品《太空歌剧院》 图片:the
创意世界充满了潜力。先前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进展使得计算机在分析领域与人类竞争成为可能,而将创造性的工作留给了艺术家、作家和设计师。然而,现在,“生成性人工智能”( AI)这一新领域正在赋予机器创造全新作品的能力,它从几个世纪以来积累的大量在线数据和知识中汲取灵感。这种进步大大地超出了人类的设想,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类创造力的模式,使从软件工程师到作家到艺术家的专业人士戏剧性地重新思考他们如何工作。
人工智能进入艺术领域引发了一个问题,即人类的投入在创造过程中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没有艺术家,艺术还能存在吗?如果艺术是由机器创造的,那么它属于谁呢?对社会和人类隐藏的危险是什么?首先不妨抛出一个结论: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人工智能。这项技术不会驱逐人类艺术家,而是与他们合作创造新的作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创造力。
奥菲尔·立博曼在AI的帮助下完成的绘画 图片:《以色列时报》
虽然这个观点和人类先前的预测相近,但当我们看到如今人工智能的进步之时,还是会惊叹于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人工智能(或者说赋予计算机学习能力的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但是在过去的10年里,由于在线可获得的大量数据和更高的芯片计算能力,该领域得以迅猛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该领域的进步使得计算机能够分析数据集,并找到有用的模式来解决问题,机器已经在多个领域战胜人类大脑,比如阿尔法狗(Alpha-go)就战胜了所有顶级围棋高手。然而,创造力大部分仍然属于艺术家独享的领域。但近年来诸如、DALL-E、和 这样的人工智能程序已经在创造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重要的是,这些程序过去只属于研究人员和一小部分受邀的测试人员,但一场地震已经发生:这些程序正在被公开发布,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使用,就像一场艺术与创造力的“民主化”进程。
由初代人工智能艺术家哈罗德 · 科恩开发的机器人“亚伦”完成的绘画 图片:
当然,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人工智能程序也掀起浪潮,同样由开发的DALL-E也在2022年11月发布了测试版。和前一代人工智能相比,DALL-E的图像生成技术可以创建人物、对象和构图,并基于用户的请求或提示模拟整个视觉样式。比如当用户输入“北极熊、吉他、毕加索”的提示时,就会得到一张毕加索风格的北极熊弹吉他的逼真画作。甚至在中国国内的短视频平台上,也出现了大量根据照片的构图、色彩创作出精美插画的人工智能程序。国内用户纷纷下载尝试,也创作出了无数令人惊叹或者忍俊不禁的绘画。
比起如今的程序员,实际上艺术家们几乎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就开始尝试人工智能创作这条道路。艺术家哈罗德·科恩( Cohen)是计算机艺术的先驱,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发了一个名为“亚伦”(AARON)的艺术创作程序。据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对他作品的描述,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纯粹的人工智能艺术家”。近年来,艺术领域的人工智能爆炸式增长,这归功于技术的进步和强大新工具的发布。这些新技术赋予了人类艺术家超能力,让他们将人类的直觉与先进的计算技术结合起来。只要人类能够输入足够准确的指令,人工智能所创作的绘画完全可以媲美人类的手工甚至大脑。
由人工职能程序完成的布面油画作品 图片:
2022年8月,在美国举行的科罗拉多州艺术博览会美术竞赛中,杰森·艾伦(Jason Allen)以一幅《太空歌剧院》获得头奖,击败了几十名人类艺术家。这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使用人工智能程序完成的,他的获奖已经引发了一些争议。谁该去领奖?是艺术家还是一台计算机?评委们依据当前的法律几乎无法判断。
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快速的“进化”过程中,机器或算法已经开始渗透到了艺术和创意领域,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职业的终结,只是改变了一个艺术家存在的意义。创造力将意味着连接的能力、创造新的组合的能力,以及基于旧的想法进行类比和比喻的能力。或许我们没有必要判断计算机制作的艺术能不能算作艺术,或者计算机和算法是不是艺术家。无论画笔和画架还是数据和算法,人类艺术家使用什么工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本身是否能够触及观众的心灵,在审美上是否能够打动人。当一个可以被称为艺术家的人拥有创造力的时候,他可以使用所有能够使用的工具——一切都取决于创造力本身。■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6日《中国美术报》,原标题为:算法完成的绘画:人工智能艺术,还是衍生品?)
编辑 | 殷 铄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马子雷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