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曾薇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慎监管程度对金融风险控制与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为:),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唐翔宇、张昱城、钟斐敏、邹自然、孙林、杨仕林、王紫轩、佴蓉。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发展中转轨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现实条件是极为复杂的,如何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有机结合,既是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也与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的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一永恒的金融工作主题相一致。我国在金融监管中所累积的宝贵经验,与上一轮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监管的反思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外部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变化以及内部经济结构在“十三五”时期的战略性调整,金融市场的各个主体如何防范风险并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既是金融领域面临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也为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新一轮的全球金融监管制度改革过程中,研究审慎监管程度对风险控制和效率的影响机理,对于进一步理解金融市场风险内生性、金融体系效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降低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促进中国金融业健康和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及对策建议
1.对金融监管对金融风险和金融效率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探究
(1)研究内容。在回顾了金融监管的研究进展后,该成果对我国金融监管变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比较了我国审慎监管对金融风险控制的政策实践与其他国家的区别。然后基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探究了审慎监管对金融效率的影响路径。通过阐述审慎监管对金融效率的影响机理,分别刻画了审慎监管对金融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并创新性地从经济学的角度辨析了审慎监管短期和长期对单个金融机构和对整个金融业效率的不同影响。总的来说,从短期看审慎监管对单个金融机构的效率有可能是起抑制作用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审慎监管能够降低系统风险及金融业的整体风险,从而增进金融业的整体效率。
(2)政策建议。从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来看,我国监管主体、金融机构、投资者、投资管理者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问题,这些问题将使得系统性风险积累,降低金融系统的效率。而如果运用严格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又会使得监管成本和盈利的机会成本上升,使得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降低。所以应该注意通过建立激励相容的协调机制来兼顾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从而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建设激励相容监管目标的方法包括设计合理的管理报酬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行业内部治理以及增加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2.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两个方面的协调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1)研究内容。通过研究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对银行的稳定性都有影响,因此,通过对单个银行的监管来实现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是不合理的。而进一步分析表明,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会导致微观审慎监管目标发生偏离。也就是说,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和微观审慎监管目标之间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监管宽容。
(2)政策建议。从控制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现今审慎监管的现状,我国在系统性风险评估与防范方面的机制应该完善。首先,应当建立统一的金融信息统计体系,建立高度前瞻性的风险预警体系,注意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关联性风险,重视金融监管的区域性问题。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市场跨期交易的特点,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被放大。应该构建金融机构承诺机制,注重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其次,由于不同的风险预估模型和风险预警指标的使用条件和作用效果视具体的情境而有所差异,所以我国应该对宏观审慎工具开展系统性、深入性的研究工作,结合应用最新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工具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调配合,尤其应该重视压力测试制度的改善,增加测试参与程度、加强测试过程监督、不断改进测试指标体系。最后,重视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互补。根据研究发现,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会导致微观审慎监管目标发生偏离,二者的冲突可能导致监管宽容。我国应该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宏观审慎监管为框架来建立监管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完善微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检验,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3.研究金融监管对金融效率的影响路径并对影响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1)研究内容。在构建金融监管对金融效率影响模型的过程中,该成果在总结了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表现之后,专门以银行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设计出针对我国银行监管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指标体系,进而分析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路径,采用结构性方程( ,SEM)的方法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验证理论假设和概念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不同监管方式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作用路径和效果。然后从时间和横截面两个层面构建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模型,由于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重点和监管过程的测量历来被认为是研究的难题,该成果在对银行业的分析过程中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的公开年报进行了内容分析法,对监管机构的各项活动进行了分类、总结、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趋势预测。最后,运用两阶段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了2004~2014年我国银行业的创新效率,并通过对比不同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效率,研究相同监管方式下不同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具体表现,为针对效率提升的监管改进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2)政策建议。从提升金融效率的角度出发,适度的金融监管机制能够实现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经营,提高金融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鼓励适度的金融创新。随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基于DEA两阶段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对产品创新的投入进行适度监管有利于提升金融效率。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进行循序渐进的诱导,做到在审慎监管下的适度创新。二是在综合监管的模式下逐步优化监管资源配置。金融效率与监管标准和监管对象之间的匹配度相关。我国混业监管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金融业务综合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构间合作将更为紧密,我国的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强化综合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在实施监管政策时,应注意监管政策与金融行业、所在区域、机构规模的适应性,分类实施监管政策。三是利用多点控制来提升审慎监管质量。在关注事前监管的基础上,在监管过程中设置多个观测点对金融行为进行持续性监管。科技水平的迅速迭代使得金融数据化的应用场景有可能得到有效利用,应该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有效配合,通过多样化的指标实施动态即时监控,使得监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 成果的价值
从研究成果的价值上看,该成果阐述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效率提升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一方面金融风险控制能支持和引导金融市场提升效率,消除负面效应;另一方面过于严格的风险控制则可能抑制金融机构的效率提升,因而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既要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金融安全,又要注重提高金融效率和促进金融集中发展。从短期看审慎监管对单个金融机构的效率有可能是起抑制作用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审慎监管能够降低系统风险及金融业的整体风险,从而增进金融业的整体效率。
从成果的社会影响来看,现阶段虽然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还是比较保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我国金融机构进行创新等其他提升效率行为的积极性。监管部门的逐级授权使得各地方金融机构反应速度较慢,不能及时针对当下情况进行效率的改进。该成果有助于监管当局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机制,在审慎监管下适度创新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整体效率。此外,本次对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的研究,是在以单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传统监管理念和技术上兼顾系统性风险的,这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金融市场风险内生性、金融体系效率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一轮的全球金融监管制度改革过程中,能够降低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促进中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