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chatgpt变成心理咨询师 只是倾听给不出专业意见,有证就能干儿童心理咨询师?

默认分类1年前 (2023)发布 admin
541 0
ChatGPT国内版

“不到3岁的孩子热衷看电视,不愿出门玩怎么办?那就把孩子锁在屋里,把电视转换到没有节目的频道上,满屏雪花并开大音量发出噪声。小孩一害怕,以后就再也不想看电视了。”

这是北京一名妈妈马洁前不久听到的一个儿童心理讲座的片段,主讲人自称某知名高校“心理学特聘顾问”、二级心理咨询师、某电视台青少年频道顾问等。“这样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如何能做好儿童心理健康工作?”

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少家长遇到问题会主动为孩子寻找心理健康咨询。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市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缺乏对心理健康咨询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询行业准入门槛低,不少所谓的儿童心理咨询师并不专业,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不菲的费用也让不少家长直呼“承受不起”。

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比较特殊的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成年期的很多精神及心理问题都源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有利于给孩子树立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应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的规范发展,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

孩子存在自残行为

父母认为“太矫情”

马洁第一次接触儿童心理是因为两岁半的女儿“不太合群”。

比如,老师和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做游戏,女儿却总是远远地旁观,拒绝同龄人的拉手等接触肢体的行为……这让马洁焦虑不已,她担心女儿存在社交障碍或自闭症倾向。

马洁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周围的妈妈、手机里的“妈妈群”,得到的答复大多是:孩子长大点可能就好了。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接触了专门进行亲子育儿以及儿童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陈静。

根据陈静专业的分析和指导,马洁了解到,自己的女儿天性谨慎,喜欢观察,并非自己所担心的自闭等问题。现在,女儿已经6岁了,马洁仍保持着每半年都带女儿进行一次心理咨询的习惯。“在每个年龄段或者说心理发展阶段,我遇到不解的问题都会咨询心理咨询师,现在女儿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发展得不错,我感觉和女儿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和谐稳定。”

切实感受到儿童心理咨询的效果后,马洁遇到有相同困惑的家长时会推荐他们去做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但得到的大多是否定、异样的眼神,甚至有人直接回复“我家孩子没病”。

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家长的忽视、对“心理问题”的抗拒、讳疾忌医,导致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干预。

在江苏省某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吴华(化名)曾遇到过这样一起案例:“孩子已经有自残行为,当觉得在家里非常压抑、与父母无法沟通时,就会拿刀片划自己,但父母认为孩子太矫情,哪怕孩子主动提出要看心理医生时,父母仍不同意。后来孩子偷偷来看医生,我们建议药物治疗,但家长知道后对用药很排斥,他们觉得用药就认定了孩子是精神病。”

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从事儿童心理治疗工作的李医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家长们的“你能不能开导一下孩子”。在他看来,这句话恰恰反映出不少家长不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疾病,没有意识到需要治疗。

怎么让chatgpt变成心理咨询师 只是倾听给不出专业意见,有证就能干儿童心理咨询师?

“需要说明的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绝不是一回事。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调整治疗的,并不是说器质性的病变。而精神疾病,比如说孤独症或自闭症是精神类的疾病,不能混淆。”陈静说。

“如果家长缺乏对心理疾病的基本认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解。比如,存在学习障碍的孩子,他们有的是阅读障碍、有的是书写障碍、有的是数学方面的障碍、有的还伴随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等。如果家长不知道学习障碍,就可能会认为孩子不专心、粗心,学习不用功,从而训斥孩子甚至惩罚孩子。”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俊娉说,这样不仅错失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时机,而且还会让孩子承受额外的压力,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她曾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孩子在8岁时被诊断为感觉统合失调和注意力缺陷,医生建议吃药和教育行为训练,但家长不认同以及担心药物副作用而选择放弃,自行用跑步、游泳等体育锻炼来替代,从而错过了治疗良机。孩子长大到十几岁,身体动作不协调,注意力缺陷依然存在,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家长追悔莫及。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告诉记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和预防干预指南》,多达一半的精神卫生问题始于14岁之前。在青春期有多种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机会,这可能在短期和长期内有益于青少年的生活。考虑到青春期明显的神经可塑性和在大多数精神卫生问题和危险行为开始时介入的机会,这一阶段被认为是干预的最佳时间框架之一。

“对于现代社会日益高发且复杂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而言,如果能够做到及早发现、精准干预,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此引发的危机。然而,即使在一线城市,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被轻视’的现象。”蔡海龙说,一些学校和家庭存在唯分数、唯升学论的倾向,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甚至被认为是取得高分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牺牲,这是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长期未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医师良莠不齐

不专业致雪上加霜

也有不少像马洁这样的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一些带孩子寻求过心理咨询服务的家长向记者“吐槽”,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如公立医院人满为患没问上几句便被“打发”了,而私立机构专业性存疑且费用极高。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正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但现有的儿童心理咨询服务还跟不上这一趋势。”马洁说,多年来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的经历,让她感觉到,目前能够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和预防早期心理问题的专门机构不多,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少人只得求助于网络和各种“妈妈群”。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面上有很多独立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工作室,查询其受训背景和专业能力发现,不少从业人员没有专业的心理学学位,只是经过相关项目培训学习,考取机构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后,即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蔡海龙介绍,2017年9月,人社部正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使得心理咨询成了一种非准入类职业。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大量并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涌入这一行业。“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胜任能力不足,咨询服务不专业,甚至存在违背专业伦理等乱象,亟待规范。”

对于目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资质问题,陈静告诉记者,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心理咨询师考证模式比较社会化,取证难度并不大,跟着某个专门的机构,学完课时、通过考试,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就可以从业了,“这样的情况下,行业还是比较混乱的”。

“目前不少儿童心理咨询师只有一个证书,其中很多人自己还没有孩子,甚至没有深入接触过孩子,并不知道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状态。”陈静说,一些心理咨询师只是在倾听孩子的问题,并不能给孩子和家庭科学合理的导向性建议,孩子和家庭在做咨询时可能释放了情绪,返回正常生活后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不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喜欢给孩子“标签化”。“比如有的机构会直接以‘叛逆孩子特训营’等为自己的心理咨询服务命名,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并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陈静说。

怎么让chatgpt变成心理咨询师 只是倾听给不出专业意见,有证就能干儿童心理咨询师?

“儿童心理问题的标签化,大多是为了满足营销和商业运作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干预是一个涵盖问题评估、目标设定、形成治疗计划、实施干预、进行监测评估、维持和预防复发等多方面的一个复杂过程。”蔡海龙说,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这种干预的过程可能会因具体的干预方法、个人需求和目标性质而有所不同。

蔡海龙说,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实际上是将复杂的心理问题做一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处理,容易引发儿童自我认知的负面刻板印象,不仅不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只会让本就‘千疮百孔’的家庭更加摇摇欲坠。”陈静说,曾有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产生厌世心理,家长找过五六个心理咨询师,给出的建议多是让家长“放下”,家长听后在半年多时间内取消了孩子所有的课外学习,但是孩子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家长和孩子都愈发焦虑。

来到陈静的工作室时,孩子的状态已经到了无法跟家长进行正常沟通的程度。陈静给出的建议是针对性地开发孩子的特长,重塑自信,后来找到了适合她的学习和社交方法,孩子才慢慢恢复。

同时,心理咨询服务不菲的费用让一些家庭望而却步。通过市场调查,记者发现,目前心理咨询方式包括三种,网上咨询、电话咨询和面对面咨询。收费标准根据业务熟练程度、咨询小时数、地区等跨度较大,低则每小时收费200余元,比较资深的“专家级”心理咨询师,每小时收费甚至达2000元以上。

“即使是最低档的儿童心理咨询服务,如果要经常带孩子去,仍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效果如何又很难在短期内体会到,这让不少想要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的家长犹豫不决。”一名带孩子进行过几次心理咨询的家长告诉记者,自己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尝试。

提供政策法律支持

构建系统服务体系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接连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相关政策,其中均提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行动目标、策略以及措施等。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宋逸曾向媒体介绍,2021年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共3032家,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机构可提供儿童心理保健服务;全国318个地市可提供精神卫生服务,2756个区县可提供精神卫生专科服务。同时,社会对儿童心理医生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一直在加强儿童心理医生的人才培养。

在她看来,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从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着手。家长的支持和本人的需求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改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需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媒体、政府等多方联动,凝聚共识,构建系统服务体系,从而共同探索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

蔡海龙说,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诚然可以通过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起到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作用。然而,考虑到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因素和深刻根源,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是不够的,唯有通过家校社等方面的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支持性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当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当前,面向未成年人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主要通过熟人推荐、学校转介、购买服务等渠道和途径介入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蔡海龙认为,为促进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在政策和法律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设立举办心理服务机构,推动公益组织、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按照注册登记条件成立面向未成年人的心理服务机构,通过项目资助、补贴奖励、提供场所、减免费用等多种方式,支持其启动成立和初期运作。同时,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心理健康服务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发展。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应当立足国情,从资格准入、伦理规范、效果评估、规范管理等方面制定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标准,保障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水平,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得到良好的帮助和指导。”蔡海龙说。

“通过制定政策和立法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多部门、多主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社会协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蔡海龙建议,还应加大媒体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形成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构建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利于更多社会心理服务组织的发展。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