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chatgpt翻译论文摘要 号称“干翻媒体人”的ChatGPT,已被多家出版机构“封杀”

默认分类1年前 (2023)发布 admin
2,037 0
ChatGPT国内版

财联社消息,2023年开年,互联网上最火的词是什么?——。

学生用拿下全班最高分,教授惊呆!

“美版今日头条” 股价一夜翻倍,就因要用写稿?

比尔·盖茨盛赞,称其“不亚于PC和互联网的诞生”

会抢谁的饭碗?联合国也发文了……

人工智能(AI)会话式语言模型火遍全球,关于它的报道和“测评”铺天盖地,有声音称其“有望干翻教育、金融、新闻媒体”。

据悉,可以总结研究论文、回答问题、生成可用的计算机代码,甚至快速通过美国医学执照考试、沃顿商学院的MBA期末考试、司法考试。一些医学论文预印本和已发表的文章甚至正式赋予了作者身份!

的“超能力”让各行业感到兴奋,同时也带来了隐忧。

鲸平台2月7日消息,针对使用撰写的学术论文,多家知名学术期刊正在更新编辑规则。《科学》明确禁止将列为合著者,且不允许在论文中使用所生产的文本;《自然》则表示,可以在论文中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但不能将其列为论文合著者。

“天才编辑”为何会被学术期刊明确禁止?

新闻出版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在国内,AI生成工具能否具备编辑、作者身份?法律如何划定版权?

从业者应该如何智慧地应对此类工具?看本文揭晓答案↓

如何使用chatgpt翻译论文摘要 号称“干翻媒体人”的ChatGPT,已被多家出版机构“封杀”

警惕AI欺骗人类、酿成灾难

据媒体公开报道,期刊、出版机构禁的主要原因在于安全问题和责任归属问题。

目前,语言模型生成的内容还不够精确,甚至会在一些专业领域“犯错”。

更可怕的点在于,模型的“文笔”又着实不错,期刊审稿人很难识别。

在近期西北大学 Gao等人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一些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英国医学期刊(BMJ)、《柳叶刀》和《 》上的人工研究论文,使用 为论文生成摘要,然后测试审稿人是否可以发现这些摘要是 AI 生成的。

实验结果表明,审稿人仅正确识别了68%的生成摘要和86%的原始摘要。审稿人表示:“要区分两者出奇地困难。”

如果无法区分人工编写内容和AI模型生成内容,任由AI发布错误的研究结论,人类很可能会被AI严重误导。到那时,电影中AI蒙骗人类、酿成大祸的情节,就会成为现实了。

还有一些学术会议在公开反对成为作者时提到了“责任归属争议”。比如,机器学习会议ICML就表示过:“接受公共数据的训练,这些数据通常是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收集的,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责任归属问题。”

鲸平台智库专家、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还提到了可能引起的”学术剽窃”风险。他认为,如果在回答用户过程中提供了他人创作的文字、摄影、试听等作品或软件代码,只要超出合理使用限度,就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而且的检索效率、精准度比谷歌等传统搜索引擎更高,客观上为学术剽窃等不端行为提供了很大便利,被学术机构禁用在情理之中。

AI生成工具在中国能当作者、编辑吗?

如果说研究方法透明,作者诚实、真实是《自然》杂志等学术期刊贯彻的原则,那么客观、准确、公正、原创则是新闻出版行业的准则。

在AI生成工具的冲击下,依托于内容生产的新闻出版行业,面临着和学术圈同样的课题。

如何使用chatgpt翻译论文摘要 号称“干翻媒体人”的ChatGPT,已被多家出版机构“封杀”

AI生成工具有没有可能登堂入室国内传媒出版圈,成为作者、编辑?

上海董道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上海政法学院兼职导师、余能军律师告诉鲸平台,从法律层面看,国内AI生成工具是一项工具,一项以软件著作权为中心的权利对象,而不是权利主体。

因此,AI生成工具不能具有编辑和作者身份。这既是法律的逻辑要求,也是技术的基因决定。

余能军表示,国内此类工具生成的内容,不能被称为“作品”,也不受到著作权保护。

就目前AI生成工具的技术水平来看,其产出的内容并不具有独创性。而国内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人类的知识生产和创新;著作权法第二条明确界定了作者限于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不包括任何技术;著作权法第三条也明确界定了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

小鲸也认为,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挖掘隐藏情况,实现线索从0到1浮出,传递人类感情、关切人类命运。AI不能共情,其生成的“内容”没有“作品价值”,“著作权”自然无从谈起。

要拥抱不要恐慌,是辅助不是代替

事实上,从2015年人工智能话题起风以来,关于“媒体人被AI取代”的讨论就不绝如缕。有人调侃称,“每当有AI写稿新闻出现,媒体人就要‘被失业’一次。”

彼时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粗糙且不严谨,可谓“漏洞百出”,而近年随着国内外相关现关工具的发展,AI生成工具越来越智能,撰文水平越来越高,媒体人必须智慧地应对这个问题。

余能军认为,AI生成工具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为学术、新闻与出版界等核心知识生产传播从业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对人类起到的作用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从业者对它的态度,是要拥抱而非恐慌。

如果真要是应该警惕什么,那可能也是要警惕这些工具让管理者对“抄袭”“洗稿”行为的界定变得更复杂了。

余能军同时提醒,要警惕、抵制个别从业者以人工智能批量生产伪作品的学术欺诈和新闻道德不端问题,确保技术不被滥用,人类知识创新不被干扰。

夏海龙也提醒,等AI生成工具作为拥有明显算法优势的全新检索、交互服务,对各类网络内容、数据有更强的聚合能力,也会吸引大量用户的广泛使用,会引发大量侵权纠纷。不过,这些纠纷将主要集中在民事纠纷领域,基本不会超出现有的行政监管框架。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