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模型之家”()作者:赵佳茹
人物简介:卢学裕,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有丰富的大数据、人工智能、NLP大项目实操经验。先后在腾讯、优酷、小米公司工作,超1亿日活智能推荐产品落地经验,超千台服务器集群搭建运维经验,先后有两段成功创业经历。目前也在从事AI方面的新的创业。
随着的成功,引发了国内众多科技企业的跟进,近期已有超过30家企业推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制定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领域按下加速键。
为此,大模型之家将开启系列对话,共同探寻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第一期对话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卢学裕,面对面谈AI产品的现在和未来。
内容生产能力是人类的无数倍
提到首次接触类产品的时候,时间线被拉回到五年前,卢学裕回忆到自己首次使用的大语言模型“BERT”,类似于完形填空,并不是像当下的聊天机器人,而是根据语义做出空位预测,当时主要利用其语义匹配能力,用于企业知识助手的产品,解决企业员工不愿意自主学习的痛点,针对企业员工要解决的工作难题,可以根据语义搜索到相关答案所在视频的位置,引发学习的兴趣,但在实际用户体验中与理想效果有差距。
卢学裕戏称,当时的“BERT”模型可以比作是“芙蓉姐姐”,而当他第一次看到的出现,就仿佛是看到了“女神”的存在,的出现意味着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问答、写代码、解应用题、翻译、摘要生成、角色能力扮演、常识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达到了近20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巅峰,也给无数的人工智能从业者带来了曙光,卢学裕将的出现定义为一场脑力革命的出现,并认为,如果用户从中得到的答案不理想,一定可以通过改进来优化。
卢学裕认为,当下脑力劳动者40-50%的工作会被大模型及其应用替代,并且在内容生产能力中,GPT类大模型是人类的无数倍。
大模型的出现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卢学裕认为,首先是创作领域价值,在写作、绘画、翻译等简单任务领域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其能力和效率的极大提升。
其次是相对复杂的任务,比如音乐编曲、视频创作、剧本写作、法律等专业文书、解题、诊疗等方面。就商业而言,包括基于新的技术的商业流程的再造。
最后是对人的提升,对人的认知的塑造,当人类接触到较为消极负面的情绪,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给人类正向情绪反馈和引导,并能拓宽人的认知边界,希望AI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温暖的力量;
从产业角度来看,可以应用于教育、娱乐、广告等多个领域。比如在教育领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答疑服务,甚至能够给学生出一些随堂练习;在娱乐领域,可以为用户提供虚拟助手、虚拟伴侣等服务;在广告领域,可以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推广和营销服务。
中小型企业如何入局?
很多中小型企业关注的问题,如何以低成本使用的方式,来应用软件和降低人力成本?对此,卢学裕认为,目前商业级应用还有些距离,但在一些方面,已经优于人类。
首先企业应拆解业务环节,将类工具融入到可使用的环节之中。比如在提案和沟通方面,特别是在设计等沟通难度大的领域,、等可以作为优秀的辅助工具,参与客户的沟通和协助头脑风暴过程,提升提案质量和效率。另外,将整个业务环节拆解,对于交付中的一些通用内容,可以形成模板化工作,应用大模型技术可以实现效率提升。
另一方面,提升客户体验也是重要的。通过应用,比如给远程客户提供图片提案时,可以降低沟通难度,同时创造信息差和附加值,投入使用是值得坚持的。
总之,在沟通效率和成本方面有着潜力,结合具体业务来应用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对于垂直业务类公司,卢学裕认为先从场景落地入手,利用大模型做场景应用,通过在应用服务过程中积累数据,保存大型模型生成的输出结果,可以有助于快速积累垂直领域的数据。
通过流量红利和时间红利,中小型企业尽早推出工具,形成规模效应。卢学裕认为,个人用户方面的红利期可能还剩一两年,企业级模型需求可能需要更多年。
卢学裕还指出,从业务角度出发,如果不是专门从事开发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没必要盲目跟风过度投入。
企业数字化技术与资本投入有限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不必部署私有模型,而是应当优先考虑结合现有的大型模型处理流程,做业务优化,大多数企业自身的数据也不足以支撑训练私有模型。
在最后,卢学裕提到人工智能突破人类限制的问题牵涉到伦理层面。目前有关大模型的技术能力已经强于目前的体验,但在技术层面和知识层面需要受到监管。
其中,安全问题是重要考虑因素,例如引导一个人谈论自杀问题可能涉及伦理和道德问题。需要考虑极端情况的发生,确保要求足够严格以保护人类。如果机器人自行编写程序、制造并使用刀具伤害人类是目前技术上完全可行的,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仍是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