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今年一季度以来国民经济呈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为稳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近日,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面向5762名全国各级在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难,超八成希望找对口专业工作,超三成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超四成对就业保持期待态度,超四成希望毕业后到省会城市发展。国企成首选就业方向,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同事相处氛围成就业主要看重条件,近四成希望月薪5000-8000元,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成就业主要困扰。
近八成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
洛阳理工学院大二学生李天浩认为,现在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偏向科技、互联网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很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李天浩的专业是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他认为他们专业本身找工作并不难,但他想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成为工程师可以赶上国家工业4.0的发展。”
今年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他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消除就业压力,他选择现阶段增加知识储备,“我还年轻,我有更多精力改变自身不足,学习更多新知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改变自己。”
调查数据显示,76.12%的大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12.03%认为就业形势正常,有6.44%表示对现在就业形势不了解。40.65%的大学生对就业持期待态度,其次为焦虑、积极和纠结,分别占比21.4%、16.19%和10.92%。此外,还有80.4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找专业对口工作。
这几天,当不少毕业生都在为就业发愁时,山东职业学院铁道车辆专业毕业生孟斌却很淡定从容。
原因是他所在的专业每年都会吸引很多铁路局和地铁公司来学校招聘,他接受了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面试,当时就被拟录取,签订三方协议,现在正在实习。
“正常情况下,8月份就正式入职了。”孟斌说,他一开始就想着尽早毕业,为家里减轻负担,“毕竟对于一个专科生来讲,能进国企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吧。”
他坦言,自己对就业充满期待,没有太多就业压力,现如今对未来满怀自信,“尽职做好车辆‘大夫’,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
根据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数据,32.5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推荐的方式找工作,其次是招聘会、求职网站分别占比22.79%、12.95%。
超四成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到省会城市发展
数据显示,43.94%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到省会城市发展,其次是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分别占比22.09%、15.6%和13.61%。48.32%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考研,其次是就业、创业、考公,分别占比33.36%、11.92%和3.84%。此外,36.64%的大学生就业首选国有企业,其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分别占比25.67%和13.07%。
吉林大学研一学生芦猛近段时间以来比较纠结,面对研究生毕业后如何找工作,在哪就业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缺少一些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对于要选的职业没有清晰地认识和了解。”
最让他纠结的是,毕业后会面临的是去大城市还是回家乡的选择。
他认为,一方面大城市工作岗位和机会比较多,赚钱可能也比较多一些,但是压力可能也会大一些。如果回到自己家乡的话,可能就业岗位比较有限,但是可能工作稳定,离家人朋友也比较近。
由于家乡在河北唐山,距离北京天津比较近,如果留在大城市发展,他优先考虑去这两座城市,其次是成都和重庆等省会城市、直辖市发展。
如果毕业后回老家,他觉得可能会考选调生或者公务员,“毕竟老家那边的工作机会少,和我的专业不太对口。”
芦猛决定趁着年轻去大城市闯荡闯荡,先去体验一下,如果感觉不合适的话,再去小城市。
但面对每年剧增的毕业生人数,他还是有很大压力,他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是我感觉与其焦虑倒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做一些职业的规划,多参加一些实习,多体验一下不同的职业,可能到时候找工作的话会更有把握吧。”
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成就业主要困扰
就业中令人困扰的事情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76.2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其次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和缺乏社会关系,分别占比62.76%和59.15%。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大四学生徐芊芊近期一直在忙着投简历、找工作、参加面试。
几次面试下来,她觉得,其实并不是找工作难,而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比较难,一方面要顾及自己的能力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是不是专业对口;另一方面还要看社会为毕业生提供了什么岗位或是社会更需要哪些岗位,毕业生能否达到心仪企业的要求和标准等。
在就业过程中,徐芊芊明显感觉自己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在一些面试中,虽然是面向应届毕业生的,但是依然很看重实践经历,“在校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实践经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能力的象征。”
她举例说,之前的一场面试中,招聘企业在招生简章上有明确的专业划分,招专业对口毕业生,但是面试时有一个同学专业并不对口,“她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面试的是营销策划岗位,但是因为她有很多的兼职经历和实习经历都是营销策划,她最后就被录取了。”
这段经历让她越发觉得,大学生毕业前应该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
由于自己是财务管理专业,她希望就业方向是天津和北京,就业岗位中,她更看重工作带给自己的发展空间,但工资待遇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因为毕业之后大家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还是生存问题,我觉得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再谈后续发展。”
“我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徐芊芊说。
记者调查显示,39%的大学生期待月薪是5000-8000元,其次是8000-1万元及以上,分别占比27.25%和18.62%。调查中,大学生在工作中更看重工资待遇、发展空间和同事相处氛围,分别占比82.82%、80.61%和69.32%。
专家:毕业生应主动参与企业实习实践,为成功求职增加砝码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柳丰林认为,大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原因是在就业形势方面。近期虽持续好转,但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依然存在,就业岗位存在一定程度缩减。同时,疫情后,部分学生及其家庭的求职意向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型工作岗位,更加关注体制内工作,虽竞争激烈,仍不愿意调整就业期望。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依然存在,直接导致学生的求职焦虑感上升,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部分学生选择通过考研升学的方式来被动应对,“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在就业意向城市选择中,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依然是学生相对偏好的选择。柳丰林认为,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讲,大城市中优质企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政策相对成熟,人才引进条件相对优厚,生活保障相对便利,平台大,机会多,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职场转变,帮助他们适应职场节奏,开拓职业视野。不过,大城市中人才过于集中,学生成长成才面临更多的竞争与考验,也客观存在局部人才过剩,学历过度消费的现象,不利于毕业生职业初期的发展。“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说,毕业生还是应该避免随大流,结合自己的特点与职业发展目标,到国家需要的地区与行业建功立业,在青春奋斗中成就自我,奉献价值。”
柳丰林认为,关于毕业生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的问题,不用过度在意。一方面类似的问题虽然在社会招聘中普遍存在,但是在校园招聘过程中,因为面对的群体普遍存在同样的经验缺乏问题,用人单位通常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基础条件、能力素质与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为了在求职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毕业生也确实应该利用好暑期等相对集中的空闲时间,主动参与企业实习实践,增长工作阅历,为自己的成功求职增加砝码。